ZKX's LAB

从诗词之中认识传统的中元节意义所在

2020-09-02新闻9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李商隐《中元作》

唐代,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到来时,皇宫中飘满了红色的符节。大臣们依次排着队,去往上清宫朝拜地官。大诗人李商隐作为当时的官员,也有幸参与了这个活动。这首诗写的就是当时中元节的盛况。此时,传统的七夕节刚过,正好在中元节这一日,李商隐又遇见了年少时的梦中情人,只是桃花依旧,物是人非,他们早已经回不去了。为此,多情的李商隐在中元节写下了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纯洁而凄婉的爱情故事。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形成了一套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

如今可能大家会觉得道教的影响力比不上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但实际上,道教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和思维习惯之中。

比如农村的葬礼,几乎都是按照道教的规定,来确定各种仪式的日期和行为规范;再比如各种所谓的黄道吉日,还有对当代影响最深的风水学。不仅如此,道教的影响力还远播海外。

道教,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因此,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也就成了后世道教的太上老君,地位崇高。

中元节就是道教的节日。道教将正月十五日月圆之夜定为上元,将七月十五日月圆之夜定为中元,将十月十五日月圆之夜定为下元。上元日是天官的诞辰,也就是生日,中元日是地官的生日,而下元日则是水官的生日。其中,天官的职责是给人间赐福,地官主要负责分辨善恶、赦免罪孽,水官则是解除厄运的。

因此,根据道教的说法,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地官会降临人间,分辨人间的善恶。而道观里的道士在这一天就比较忙了,搭建法坛,日夜诵经,超度亡灵,让那些孤魂饿鬼也能够得到解脱。

民间老百姓则有另外一种认知,他们单纯地将这一天命名为鬼节。百姓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他们认为,既然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的生日,而地官就是掌管地狱之门的人。既然人家要过生日,当然就不用上班了,所以这一天地狱之门无人看管,阴曹地府里的鬼魂会被全部放出来。这些鬼魂游历到民间,就可以回家团圆了。所以民间在这一天都会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死者照亮回家的路。尤其是那些刚有人去世的家庭,更是会在这一天上坟祭祀。因此,在民间看来,中元节就是以祭祀鬼魂为中心的节日,这样,中元节也就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关于中元节,道教和佛教有着不同的解释,佛教称中元节为盂兰盆节。

盂兰,倒悬的意思,就是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处在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当中;盆,就是我们家庭中日常使用的器皿。盂兰盆,就是解救倒悬的意思,按照佛教的解释,就是解救那些处在艰难危险中的饿鬼。

那什么是饿鬼呢?就是指那些肚子极大、咽喉却极小的鬼,因为咽喉极小,根本吃不下任何食物,所以永远填不饱肚子,永远处在饥饿状态中。

按照佛教的典故,这个节日是这么来的: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共收了十位徒弟,其中有一位徒弟名叫目犍连。在目犍连得道成佛之前,他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但由于目犍连很挂念已经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这种法力,想看看母亲在地府中究竟是如何生活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他的母亲已经变成了饿鬼,吃的喝的都没有,十分可怜。目犍连看了之后非常心痛,于是又运用自己的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地府中的母亲吃。谁知饭菜刚一送到她的口边,就立即化为了火焰。为了不让自己的母亲受苦,目犍连将母亲的情况告诉了佛祖释迦牟尼。佛祖训斥说: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才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种孽障可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够化解的,必须联合十方众僧的威力才行。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你得准备水果、米饭、香油、器皿、蜡烛等物,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他们才会联手拯救你的母亲。目犍连按照佛祖的指示照做了。最终,在众僧的帮助下,目犍连的母亲终于脱离了饿鬼道。

因此,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佛门众僧都会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设法坛,诵经念佛,以超度一众的亡魂饿鬼。

其实,完整的盂兰盆会仪式非常复杂,但也十分热闹,常常持续到深夜。其中最后一项仪式是放河灯,烧法船,烧用纸糊的“灵房”等。在一片火光中,仪式正式结束。放河灯,是为了照亮孤魂饿鬼回家的路;烧法船,是为了让饿鬼能够渡河;烧灵房,是为了让那些孤魂野鬼有个栖身之所。

不难看出,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有设坛诵经的仪式,这种仪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流行起来了。

到了唐代,由于皇家姓“李”,而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也姓“李”,所以统治者十分推崇道教,一时间名人学士修道成风,大诗人李白就是其中之一;那些皇家的公主们,也纷纷当起了道姑,穿上了青衣女冠,比如玉真公主。又因为一代女皇武则天曾经当过尼姑,因此对佛教比较推崇。由于统治者推崇道教与佛教,因此中元节的仪式更加隆重,各种习俗也广泛流传到了民间。

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半这一天,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放出来的饿鬼,以化解他们的怨气,使得他们不会贻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各种风俗。

唐代诗人卢拱在《中元日观法事》一诗中,就为我们描绘了当时中元节的盛况:

西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云迎碧落步,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

羽衣凌缥缈,瑶毂转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习蓼虫。

青囊如可授,从此访鸿蒙。

西方的盂兰盆节,恰逢秋天的开始,道教所谓的上、中、下三元,正值中元。云彩迎着天上神仙的脚步徐徐而来,人间善恶的奏章呈禀到玉皇宫内。法坛滴下充溢着槐花香气的露水,清风吹来,带来了柏子的香味。道士身披的羽衣若有似无,美玉一般的转轴在空中转动。一直以来我都很仰慕那些修仙学道之人,常常为那些麻木生活的人感到悲哀。若是能够传授我道家之术的话,我愿意从此以后修仙学道。

这是一个仰慕修道成仙的唐代诗人,可见在当时的唐朝,道家的地位是如何崇高。

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也有一首关于中元节的诗篇《中元日赠张尊师》: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玄都永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张尊师您偶尔来世俗之地正值中元,如果不是因为中元,我想尊师您肯定整日修身养性。一个人在仙观里焚香而坐,知道您在玉京山,我只能在此遥遥献礼。

令狐楚位极人臣,但依然礼尊道教,对道教的尊师推崇备至。

到了宋代,道教远没有像唐代时那样受到全社会的推崇了,但中元节依然流行。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中元夜百花洲作》中这样写道: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空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青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舞弗歌如老何。

南阳太守意气风发,还没到中秋之夜呢,就已经在中元日这天赏月饮酒了。只见他在百花洲中尽情欢饮,竟忘了归去,周围绿色的梧桐静默无语,露水光滑。天上的明月也学起了碧绿的大海,吐纳出一颗颗明珠,清冷的月光洒下,星光稀疏难辨。站在西楼,看周遭人间的一切,光洁明亮的样子,仿佛都在这青色的玉壶之中。夏季的酷暑从来都是无法避免的,今天晚上夜凉如水,难道这不是天意吗?笛声吹来,吹散了天空中的朵朵白云,主人放声高歌,客人皆喝得酩酊大醉。客人醒来之后跳起舞来,呼唤我来高歌一曲,不放歌不舞蹈叫我如何老去啊!

从这首诗来看,一直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终于放松了一次,不仅放声高歌,还手舞足蹈起来,可见写这首诗时他的心情愉悦。

由于中国人一直对鬼神心怀敬畏,因此,即便是到了明清时期,中元节依然长盛不衰。但这时候的中元节已经渐渐背离最初的意义,变得热闹喜庆,徒有其形了。

清代文人王凯泰曾写有一首《中元节有感》,描写的是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看那道场之中普渡亡魂的仪式,颇有几分古时候盂兰盆节的样子。奇怪的是,家家户户都在门楣贴上红色的笺纸,老百姓都在那堆满酒肉的桌子上庆祝中元了。

在中元节的习俗之中,最得年轻人尤其是小朋友们喜爱的,莫过于放河灯了。放河灯,最初是从寺庙里的僧人开始的,为的是照亮孤魂饿鬼回家的路。后来竟慢慢演变成了一项娱乐活动,就像放孔明灯,也像现在的漂流瓶。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地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手拿河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中元月圆之夜,树木生凉,月色如霜,只见城中街道,一片灯火通明。儿童个个手拿着河灯,这一盏盏河灯,散落到了城中的每一个角落。

按照佛教的盂兰盆会习俗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节目,并不显得有多么重要。但在民间的中元节活动中,放河灯则重要得多。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置一根蜡烛,在中元节这天晚上,将它放到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

总之,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强调孝道,要祭祀祖先;佛教则侧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而民间则出于孝道和敬畏。

其实,我们还可以这么来理解,中元节在初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了。民间按例是要祭祖的,用什么呢?就用刚收获的新米来祭祀,向祖先报告一下。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都会上坟扫墓,祭祀祖先。

我们今天讲中元节,不是讲封建迷信,而是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元节祭祀的意义所在,一是弘扬怀念已故先人的孝道,一是发扬乐善好施的义举。因为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对于传统的中元节,都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这正是一种爱的体现。

本文选自:周慕白《很想和你过个节》

#诗词歌赋#宗教信仰#诸子百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