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从圣寿万年寺改名,到火烧“潭柘寺”,看古人防火用心何其良苦!

2020-09-02新闻24

圣寿万年寺也叫白水寺。建于晋朝,最初叫普贤寺。自晋至唐朝晚期的五百多年中,由于屡屡发生火灾,不知烧了多少次,重建了多少次。

一、圣寿万年寺改名

频繁的火灾,使人们不能不去探索其发生的原因,并寻找预防的方法。到唐僖宗时(公元874~888年),慧通和尚住持普贤寺,他认为这里的火灾之所以频繁是因为峨眉山的山形似火,火太盛而缺水。于是改名白水寺,以为有了以水命名的寺,就可以弥补水之不足,而以水克火了。

白水寺本来就有一个白水池。寺又因池而得名。实际上并不缺水。现在这个白水池还在,面积不过几十平方米。在池旁树了一块牌,上书:“李白听琴处”。池中有一种青(琴)蛙,鸣声如弹琴:“1351―”,清脆悦耳,为峨眉一景。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在这里听广浚和尚弹过琴。普贤寺改名白水寺后,火灾仍然接二连三,直到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改建砖殿后,用非燃烧材料取代可燃的木构架结构,才真正解决了防火的问题。

二、中岳庙“坎”字碑

中岳嵩山的中岳庙正殿,座落在该庙中轴线的最后,名叫峻极殿,或称中岳大殿。此殿面阔9间,进深5间,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飞檐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最尊贵的和纸彩画。这种规格在明清两朝,仅次于皇宫与皇陵中的主殿。殿内神厨上悬有康熙皇帝御书“嵩高峻极”四字横匾。

殷背后为黄盖峰峰西有座山叫火焰山。古人对这个“火”字很忌讳,为了避免“火焰”的侵扰,当时的住持决定,在大殿后门内立了一座“坎”字碑。碑上刻有八卦之一的坎卦:“?”。这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符号,相传为伏羲所作。每个符号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事物。坎卦就是代表水的,同代表火的离卦:“?”相对应,这里只出现坎卦,而把离卦隐去用意很清楚:水已胜火。据说,有了这块碑,就可以把火“镇”住,大殿可保安全。这是以水克火的又一种形式古人防火之用心,何其良苦!

三、火烧“潭柘寺”

除了用水来克火以外,还有以火攻火的。北京门头沟区群峰环列的潭柘山山腰,有一座古刹名潭柘寺。因寺后有龙潭,山间有柘树而得名。始建于晋朝(公元265~316年),原名嘉福寺,《宸垣识略》记载:“燕人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唐时改名龙泉寺,金皇统时又改名大万寿寺,明时又恢复旧名嘉福,清康熙时,再改名岫云寺。无论寺名怎样改来改去,但俗名潭柘寺却闻名遐迩。现存的建筑为明清两朝遗物。

殿堂依山而建,成阶梯形层层升高东西配殿相辅,古朴雄奇。在潭柘寺的历史上,也是火灾频繁,到了防不胜防的地步。有位老方丈从“不焚则焚,焚则不焚”的观点出发,提出把“潭柘寺”三字刻在烧饭大灶膛口的上方。甚至连煮粥的大锅上也刻上。每日三餐做饭时,这三个字任火焚烧。“潭柘寺”经过这样长年累月的烧炼,就不怕火了,这叫以火攻火。老方丈对众僧说:“火烧潭柘寺,日日绕龙,水火一相济,岁岁保太平。”据说,还确有一些效果。

因此,北京流传一句老话:“火烧潭柘寺,寺未烧”。这并非完全出于迷信,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有一定的道理,这是一种逆反心理在起作用,当和尚在烧饭和领粥时看见火舌舔烧“潭柘寺”,就会联想到真的火烧潭柘寺,从而提高警惕,下决心不让火烧潭柘寺。这种宣传教育的方法,倒也非常别致。

#康熙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