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杨志和林冲条件差不多,王伦为何愿留杨志,却不愿留林冲?

2020-07-19新闻19

白衣秀士王伦,梁山革命根据地创始人。因心胸狭窄加之用人不当,命丧林冲之手。

其实,宋代有个山大王叫王伦。《宋史》记载,王伦在山东沂州占山为王,人数虽少,颇有声势。打劫沂、密、海、扬、泗、楚等州,邀呼官吏,公取器甲,横行淮海,如履无人……其王伦仍衣黄衫。可见,真实的王伦并非目光短浅、气量偏狭,而是具有雄才大略,敢于公然与皇帝叫板的英雄好汉。

《水浒》中王伦的形象与《宋史》虽然不同,但仍不失为一个颇具发展眼光领导人。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他不像晁盖等人被官府捉拿才被迫揭竿而起,而是"因鸟气"愤而上山,举起反宋义旗,建立梁山根据地。

但王伦没有死于官府之手,却命丧小兄弟刀下。看似偶然,却是必然。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王伦缺乏识才辨才用才的本事,更缺乏化解矛盾的能力。他与朱贵等头领们之间的凝聚力不强不说,对待如何接纳新人方面,缺乏相应的预案。比如对逼上梁山的林冲,王伦根本不了解。其实林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林冲的自我评价是"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当林冲对朝廷彻底失望后,他铁了心上山入伙。王伦却鸱得腐鼠地错认为他想取而代之。于是,对其百般刁难。林冲两天未拿到"投名状",王伦雪上加霜地说明天再搞不到,哪儿凉快待哪儿去。王伦的冷漠,对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林冲是多么大的打击。金圣叹感叹道:夫自雪天三限以至今日,林冲渴刀已久与王伦颈血相吸,虽无吴用之舌,又岂遂得不杀哉?

遇到青面兽杨志,王伦一边夸赞杨志一边贬低林冲,还想用杨志入伙来制衡林冲,王伦表演这些小把戏,显然早把林冲划到圈外。林冲乃官场上混过来的人,自尊心极强。王伦的排挤,无疑给其林冲留下浓浓阴影。

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想把事业做强做大,胸襟宽广是首要条件。对于部属倘若爱他,就包容其一切;倘若猜忌,就一棍子打死。故张恨水评点:人有恒言"疑人勿用,用人勿疑"。用之而又疑之,疑之而又抑屈之,此诚自败之道也。能容人,善用人,才能"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孟德就是一个能容人善用人的典范:庞德、张辽等人曾是敌对势力的大将,被曹操招致麾下后,曹操大胆启用,委以重任,使其成为攻城略地的中坚力量。在领导与部属之间,信任二字最重。庞德是马超的小兄弟,曹操曾忌恨马超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如果曹操戴着颜色眼镜对待庞德,说不准庞德早投诚西川了。

秀才王伦当然赶不上枭雄曹操,他缺乏对部属的驾驭能力。试想想当初林冲一上山,王伦就关心备至,嘘寒问暖,安排职务,解决待遇,必要时虚情假意让让一把手的位子,林冲必定知恩图报,怎会出现后来无助大喊"我的心腹都在哪里"的情况?林冲不服气,王伦也清楚。他存有妇人之仁,冒然把这个定时炸弹埋在身边。王伦没有摆正自己的位子,虽然当了一把手,他仍以书生的手段来处理强盗之间的事。此时的林冲虽然暂时收起锋利的爪牙,但仍不时在舔舐着那颗受伤的心。故此,明末清初的王仕云说:若者,读书随书读,定非读书人,这水泊山城,原以待地煞天罡聚会风云之所,岂容眼小如豆,心大如黍之白衣长年霸定:况有林冲不能用,有七兄弟不能用。逐客而死于客,应也,非冤也。

王伦还疏忽一个问题:林冲老婆张氏的生死问题。林冲忍辱负重的一个原因就是张氏。发配沧州,林冲仍然时刻惦念已为"鱼肉"的张氏,王伦对此却漠不关心。晁盖上任,林冲马上提出回家接老婆上山之事,这说明林冲念念不忘此事。解决不了实际困难,解释工作要跟得上。否则,祸不远矣!

如何对待晁盖,王伦有两种选择:一是像对待林冲一样——拒之门外,态度再坚决些,虽说有小肚鸡肠之嫌,但寨门一关自己还是梁山老大。二是敞开寨门迎纳英雄。颇讲江湖义气的晁盖,是不会明目张胆取而代之的。毕竟,火并老大的名声不佳。如此,王伦可以采取逐个攻破的计谋,化解矛盾。想必王伦是读过史书的,李密当初投靠瓦岗寨,寨主翟让自认为技不如人主动禅位,李密非但不知恩图报,反而设下鸿门宴把翟让送上不归路。前车之鉴,后车之师。王伦当时头脑是清醒的,凭自己这点本事,根本把控不住晁盖,因此他做好拒之门外的打算,没料到一犹豫,堡垒最先从内部攻破,林冲成为了王伦的夺命杀手。而这一切,正是他当初心不狠手不辣埋下的祸根。

无度不丈夫,抑或无毒不丈夫?从古至今都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毕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

这真是:当年秀士应翩翩,未有胸襟少铁肩。不识江湖多险恶,只图安稳亦云烟。

参考文献:《水浒传》

#水浒传#辽宋夏金#王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