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曹魏集团是曹操一手打造的,他创业时期,制定的组织架构,是以他个人构思为准则的。
而促成他如此构思的,唯有两个因素:外部环境、个人性格。
曹操出生于155年,属于东汉末年,统治阶级腐败,百姓困苦,民不聊生,曹操19岁举孝廉接触当时的大汉官场,见识到社会的险恶,但他并未屈服,反而愤而直刚,因有其父罩着,没啥大事。
(曹操剧照)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29岁的他开始崭露头角,靠着努力镇压黄巾起义迅速积累人脉声望。
黄巾起义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敲响了东汉王朝的末日,因为它在打败了张角三兄弟后,再也无力镇压一波波零星分散的黄巾余贼,遂接受了刘焉主张的“废史立牧”,即把军、政权力下放给地方自治,这权力一下放,整个东汉王朝立马分崩离析,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曹操打造的曹魏集团,正是在“废史立牧”出台后,天下大乱时,才得的机会,当时董卓威凌京师,天下无人能挡,因此曹操才在陈留起兵,散尽家财,拉来族内兄弟叔伯,成立了曹魏集团的雏形。
(陈留起兵,李典来投)
外部原因,枪杆子能保命、出政权,促使他建立曹魏集团。
曹操刚起兵时,来投他的人才有乐进、李典、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这乐进是五子良将之一,可惜他当时是只身来投,并未带有人马,所以和同样只身来投的李典留做帐前吏。
而夏侯氏兄弟,因为带了一千族内兄弟来投靠曹操,因此这一千族内兄弟,笔者估计也是让他们带领的,曹洪、曹仁两兄弟与夏侯氏一样的待遇。
(曹操与夏侯氏、曹氏的关系)
因此,起初夏侯氏与曹氏兄弟,带来的人马,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起点。而乐进,没有人马,只能帮曹操站在大帐前看风。
后来,陆续加入的于禁、张郃、张辽、徐晃,早已没有了起点,高位早已被功勋卓绝的夏侯氏兄弟和曹氏兄弟占了。
而且,在曹操眼里,夏侯氏兄弟和曹氏兄弟,是自己人,按照中国人的宗族习惯,有血缘关系或宗法关系的,总是比外人亲。
军权这个要命的权力,不抓在自己人的手里,难道放在外人的手里?
乱世里,什么是真理?曹操会告诉你,拳头大就是真理。在不想被人鱼肉的乱世,唯有自己掌握强权或者依附强权,才不至于被人草菅人命。
而曹操帐下的五子良将,毫无疑问是很有才的人物,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做到像曹操的亲戚一样,占据曹魏集团的高位,是曹操背弃了唯才是举的原则吗?
(五子良将剧照)
非也,曹操并未背弃唯才是举的原则,他只是对于文官不加限制,不论他们坐到多高的位置,都对他无法造成致命威胁,像荀彧、郭嘉等,能造成曹魏集团政权致命威胁的是军权。
因此,军权必须紧紧抓在自己手中,而对曹魏集团最忠诚,最让曹操放心的,只能是曹操亲戚团:夏侯氏和曹氏。
所以,曹魏集团四巨头: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他们无论打了多严重的败仗,都不会受到剥夺军权的惩罚。
(火烧新野:夏侯惇败北)
曹操用四巨头牢牢把握了最高军权后,其他文官、中下层军官等位置,随便手下人怎么折腾,都不要紧,所以喊出“唯才是举”的口号,对他来说能力没有忠诚重要。
曹魏亲戚团,在后期都基本担任了相当于军区司令的位子,比如夏侯惇担任东区司令,防卫孙吴;夏侯渊担任西部司令,防卫蜀汉;曹仁则被提拔为中部司令,镇守荆州,防卫蜀汉和孙吴;曹洪因为才能不足,没有担任过军区司令,但是他有个出色的侄子曹休,他这个侄子在他的资历带领下,在夏侯渊死后,成长为西部军区司令,镇守长安。
看看曹氏和夏侯氏兄弟担任的最高军权,就能知道他们比五子良将高得多了,曹操亲戚们属于高层军官的话,五子良将则属于中层军官。五子良将最多领一军,曹操亲戚们却可以带一个集团军。
这种任人唯亲的权力架构,在曹丕上位后,被他敲个粉碎。
曹丕在立嗣之争中打败曹植胜出,并在曹操去世后,篡了东汉王朝,但他吸取了东汉灭亡(外戚、宦官)的教训,毅然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为此,他颁布了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加强了士族的势力,又颁布法令,禁止宗族掌权,并打击、清理曹氏宗室,加强自身皇权。(皇帝高度集权后,很容易造成“抽芯一坏”)
当曹氏宗室被完全排斥后,只剩下两大势力:中枢皇室与地方士族。
(曹丕剧照)
而士族势力大了之后,开始威胁皇权,因此,曹丕死后,士族司马懿掌权,曹叡死后,继位者曹芳太小,司马懿的豺狼性格就露出来了,毫不犹豫的发动了“高平陵政变”,窃取了曹魏江山。
历史如大江流水,滚滚不惜,曹操的任人唯亲对,还是曹丕的加强皇权好,留待我们后人品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