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小草莓走出乌蒙山 让云南闸塘村民吃上“定薪丸”

2020-09-02新闻19

中新网会泽9月2日电题:小草莓走出乌蒙山让云南闸塘村民吃上“定薪丸”

作者 李晓琳 李翕坚 张雯

初秋清晨,地处乌蒙山腹地的闸塘村雾气缭绕,气温仅15℃。8点钟,田间大棚里已有不少村民在忙着采摘草莓。

“没想到村里还能种出草莓,更没想到我在家门口采草莓就有饭吃。”闸塘村村民严彦英一辈子都没走出过村子所属的新街乡。她以为,这片高寒土地除了洋芋和玉米啥也种不出来。

闸塘村位于云南省会泽县新街回族乡,平均海拔2300米,年平均气温12℃。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48户,总人口3080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4%。

图为村民在采摘草莓。尹永权 摄

2017年12月,云南统一战线脱贫攻坚会泽“同心工程”启动,在省委统战部牵头协调下,由8个民主党派省委通过挂乡包村的方式同心聚力会泽脱贫攻坚。其中,民盟云南省委对口帮扶新街乡闸塘村。

“因海拔高、气温低,村民们从前主要以种植玉米和洋芋为主。”2018年5月,当民盟云南省委扶贫干部、新街乡挂职副乡长王世忠第一次来到闸塘村时,眼前一大片玉米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美是美,可不值钱呀!”王世忠说,在闸塘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中,缺技术致贫占38.3%,是最主要的致贫原因。

2018年,闸塘村引进了“夏草莓”种植,其“高寒冷凉”的地理气候正是种植“夏草莓”的必备条件,采摘期从每年4月份至次年1月份,刚好弥补了冬季草莓的空缺时间,市场空间巨大。

民盟云南省委以该项目为切入点,筹资25.4万余元援建了配套引水灌溉工程,有效解决冬春两季草莓基地的灌溉难题。并以村集体股份形式注入项目,增加村民在产业发展中所占的分红比例,初步形成了“企业投资、政府扶持、农户参与、民盟助力”的产业发展模式。

王世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贫困户每天采摘草莓的工钱在70至100元不等,一个月最多能获得3000元的工资,长达近10个月的采摘期能为贫困户创收至少2万元。“一些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工资每月甚至上万。”

图为王世忠翻看耿开文的登记本。李晓琳 摄

耿开文是闸塘村四村民小组的组长,有文化、有威望的他被聘请为草莓基地的统计员。耿开文从兜里掏出一本发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基地每天每人的劳动情况。“每天前往草莓地采摘的农户要到我这里登记,月底将根据我的统计表来支付工资。”耿开文很得意,72岁的他不仅没退休,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每月3500元的固定工资更让他铆足了干劲,“我一年赚的钱比从前一家人赚的钱还多。”耿开文笑着说。

两年前,村民赵庆忠还不相信这些小草莓能给村民们带来这样的实惠。去年6月份,他也加入了村里的“草莓大军”。“媳妇生病去世了,我又因为腰椎受伤在家休养了5年,生活快过不下去了。”这个工作机会,对赵庆忠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他坦言,在草莓基地的工作,对于村里很多贫困户来说“就像是一颗定心丸。”

“这一颗小草莓,可比我跑得远多了。”赵庆忠开上三轮车将刚采摘下来的草莓运送至加工厂,每天可获得90元的工钱。他告诉记者,这些草莓在车间分拣好后就装箱进入冷库,当天晚上由冷链车拉载至北上广的农贸批发市场,“疫情之前,这些小果子还出国去欧美国家呢。”

目前,闸塘村的草莓基地经过两年发展已拓展至600亩,共带动闸塘村及周边村镇400余人就业,成为乌蒙深山中贫困民众的一颗“定薪丸”。(完)

【编辑:房家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