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王平陆:打响冀东抗日游击战第一枪

2020-09-02新闻7

在迁西县罗家屯镇上梨树峪村东的山脚下建有一座纪念碑亭,亭子中间的纪念碑上刻着原中顾委委员李运昌的题词:王平陆烈士永垂不朽。这座纪念碑亭,专为纪念冀东革命史上著名的抗日英烈王平陆而建。

王平陆,原名高永祥,上梨树峪村人,青少年时期念过私塾,喜欢看“三国”、“水浒”之类的章回小说和民间话本,为人正直仗义,对黑暗时政非常不满。他25岁那年闯关东,在哈尔滨中东铁路当路警时与苏联铁路职工朝夕相处,了解了十月革命,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九一八事变后,他愤而还乡,1932年3月,经张仲三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化名“王平陆”,带动全家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由于他政治理论水平较高,做事果敢,先后担任了县委委员、宣传部长、迁安县委书记,冀热边区特委组织部长。1933年冬,他参与发动了迁安农民暴动,组建了130 多人的“中国工农红军京东游击队”。由于指导思想和斗争策略受王明“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举事后的 3 天,游击队即遭到地方反动武装的疯狂镇压,致使 20 多名共产党员和骨干队员被捕,地方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在严酷的形势下,王平陆被迫转到外县活动,其弟被捕牺牲,家人背井离乡,四处避难。

暴动失败后,王平陆没有灰心和动摇,而是认真总结失败教训,继续顽强地坚持秘密斗争。为了重整旗鼓,扭转危局,王平陆与阎达开等人一道,整顿了黑洼、侯庄一带的党支部,在滦河西、南沿岸村庄建立了新的立足点。1934年6月,他又组建了武装游击小组,昼伏夜出,镇压汉奸特务,偷袭日伪驻地。1935年,他代表特委前往兴隆,帮助民族英雄孙永勤领导的抗日救国军加强政治建军工作,极大增强了这支抗日队伍的战斗力。1936年夏,彭真来冀东巡视工作,清除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冀东党内的影响,组建了冀热边区特委,王平陆任特委书记。

全国抗战爆发后,党中央作出在冀热边区(长城沿线)发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决定。王平陆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省委决定,由特委书记改任军事部长,专门负责创建抗日武装工作。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成立后,王平陆被选为执委,并任冀东分会常委。同年12月,王平陆带通信员周治国与李运昌一同主持了冀热边特委在滦县多余屯召开的冀东10县抗日代表会议。会上,他作了发言并坚决拥护会议决议。会后,他把原有的游击小组扩建成“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一支队”(俗称“冀东抗联第一支队”) ,并亲任司令员,率队驰骋在冀热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场。

1938年1月1日,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一支队成立后,选定了第一个攻击目标:日伪驻清河沿村(今属青龙县)伪满“国境警防所”。为摸清敌情,支队派队员王立成化装成叫花子前往做了侦察。

1月7日夜,王平陆率队出城自岭口,直抵清河沿。日伪军由于未受过袭击,并无防备,正在酣睡。王平陆指挥战士将警防所包围。战士们搭起“人梯”翻墙入院,打开大门。一个队员不慎使枪走火,惊起犬吠,屋里的日伪军慌忙地向外开枪。老红军李润民、孔庆同挺枪欲上,王平陆一把拽住他们:“你们是上级派来的,打掩护吧!”说着,右手摸出手枪,左手提着大刀向院内冲去。日伪紧闭房门,队员不得入。急切中,王平陆冲到警防所长佐佐木住的居中房间窗前,轮起大刀猛砍窗棂。这时,指战员从房上房下向屋内开火,屋内日伪向外还击。突然,王平陆胸部中弹,倒在地上。副支队长刘永峰和特派员周治国等将王平陆从弹雨中救出,支队遂撤出战斗。王平陆断断续续地命令道:“快!通知转移。小王(周治国)领大家去找魏春波……”队员们把王平陆送到马庄子亲戚家抢救,但因流血过多,最后壮烈牺牲,年仅36岁。

王平陆在临终之前,不断地询问党内情况,即使到了弥留之际仍振作精神,向守护在身旁的同志们说:“我死了,同志们必须为彻底实现党给的任务奋斗到底,一定要把冀东游击战争坚持下去,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以求得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为避免死后暴露身份,给革命造成更大损失和影响,他特别嘱托身边的同志,“我死后,一定要砸碎我的头颅……”他一心为党、以身许国,不惧危险、舍生取义的精神感动了身边人,更感动了无数后人。

清河沿战斗打响了冀东人民对日寇斗争的第一枪。这一枪震醒了长城两侧千百万同胞,揭开了彪炳史册的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的序幕。

1986年11月,迁西县人民政府和王平陆烈士家乡人民为缅怀英烈,启迪后人,在王平陆烈士的家乡罗家屯镇上梨树峪村东集资修建了王平陆烈士纪念亭。2014年,王平陆被国家民政部列入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如今,王平陆烈士纪念亭已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都会有大批群众和党员干部前来祭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英雄虽逝,浩气长存!

(供稿刘英民)

来源:迁西发布

#抗日战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