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浅谈清朝文字狱,死了七十多人的明史案到底是因何爆发的?

2020-09-02新闻10

文/玥玥吧

说起文字狱,很多人认为是清朝特有的一种制度,但其实文字狱在清朝之前就早已出现.最早的文字也可以追溯到汉朝,但是真正形成文字狱概念的是在明朝,我们都知道古代是一个君主集权统治的封建社会,类似于文字狱这种对思想进行高度统一的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出现过许多次,那像这种文字狱制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苏轼说起。

我们知道在宋代历史中,曾经发生过一次非常大的政治变革,当时的宋代刚刚经过了王安石变法,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朝廷分为了两个党派,一个就是坚持变法的王安石一派,一个就是保守的司马光一派。

每一次历史上的变革都会发生这种类似的党派纷争,清朝末年慈禧与光绪帝也是如此,北宋的王安石一派和司马光一派两党之间因为自己的利益纠纷和不同的政治理想内斗的非常厉害,当时的苏轼是属于守旧派的,内心比较传统,坚持伦理道德的苏轼对于新政的态度是非常反对的。他曾经多次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表现出对新政的不满。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苏轼在举朝上下的文人心目中都有着崇高的地位。

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如果有苏轼在一直明确反对,这对于王安石一派实行变法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所以变法派就开始针对苏轼想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因为当时明神宗对于变法还是非常支持的。所以对于变法派的一些所作所为都表示默许,其中就包括御史台官员对苏轼的诗文作品中下功夫,在字里行间想要为苏轼罗织罪名。因为这些人的刻意为之没过多久,苏轼的罪名就出炉了就是——谤讪新政”。

这个时候御史台的那些人每天起来就开始在苏轼的作品里鸡蛋里挑骨头,希望以苏轼的作品为突破口将他拉下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顿曲解之下苏轼的罪名坐实,还将反对派与苏轼有来往的一干官员全部牵扯进来。这一下直接将自己的对手守旧派的主要人物一网打尽,后来虽然曹太后与王安石不断地向皇帝求情,终于在苏轼入狱四个月以后将它放的出来,但是这个时候的苏轼被连降,下放到了黄州流放琼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从乌台诗案开始,文字狱这一概念正式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而真正让文字狱在历史上形成一种制度,并且因为文字狱而死是在明朝的时候,明朝有一个李贽。

这个人算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直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洗脑下的一股清流,此人做事很小的时候就与人不同,从不受儒家腐朽思想的影响。反对孔孟的“君子之治”而提倡“至人之治”,反对儒家的道德伦理至上而提倡社会功利最先,直接把封建统治阶层用以愚民的核心价值观全盘否定。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思想让李贽成为了明朝的思想罪犯,李贽这个人,不仅想法独特性格还特别要强耿直,所以得罪了许多人,在李贽76岁的时候,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经首辅沈一贯的授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最终李贽被以“敢倡乱道,妄言欺世”的罪名逮捕入狱,心高气傲的他被这等无赖的罪名逮捕入狱以后,内心十分不甘,没多久就被逼自尽,他的作品也尽数被销毁。

李贽一案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体现出了明朝朝堂之上的歹毒险恶,这个事件也是清朝文字狱的先河,不仅如此,明朝的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想要谋朝篡位,于是他就找来了一位在当时非常有社会影响力的方孝孺帮他写登基诏书,方孝孺认为朱棣这个人谋朝篡位不是什么好人,所以不愿意帮他,结果被株连九族,朱棣杀了他全家还不甘心,让所有私藏有方孝孺的诗词的人全部处死,这件事件在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而延续到了清朝。

清朝最大的一起文字与案件就是明史案,这个案件的主人公叫做庄廷珑。庄廷珑是浙江湖州人,家里挺有钱的,最大的梦想就是想写一部明史名流于世,于是就到处奔波,一直听到有人告诉他说他的同乡朱国桢活着的时候写了一本明史,朱国桢死后这部著作没有完成,也没有刻印,朱国桢的家人听说庄廷珑想要写一部明史,于是便将朱国桢的手稿卖给了庄廷珑。

庄廷珑拿到这份手稿以后,那是喜形于色,特别开心,他在这份手稿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又补写了一些历史事迹,就刻印发行了,但是却没有想到,当时的统治者对于文字狱是多么的敏感,在这本名史之中有许多明着斥责清朝的语言。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别有用心的小人知县吴之荣,看上了这份手稿能够带给他利益价值,大家都知道庄廷珑是远近出名的大富豪,看到这本书以后,不仅可以敲诈庄廷珑一笔钱财,甚至还可以靠着这本书加官进爵。

于是他就拿着这本书,到庄廷珑家里敲诈,没想到庄廷珑家里对他的行为不予理睬,一分钱都没拿到的吴之荣,一气之下,便把这一本书向上级高发,一传十十传百,一直传到了督学胡尚衡那里。中国有句古话,有钱能使鬼推磨,当时的胡尚衡拿了庄廷珑的一笔钱财,便将这件事情压了下来,只是把书中一些不当的字眼稍加修改。

没想到这样的结果,让吴之荣更是怒火攻心,一气之下拿着初版告到了北京,这下子事情闹大了。刑部立马立案追究,掀起了文字狱,可当时的庄廷珑已经去世,与这本书有关的所有人的都被诛了九族。

原来的礼部侍郎李令哲就为这本书作序,没想到他自己遭殃,还株连了4个儿子,当时的主审官实在是可怜这家人,于是看见他的小儿子才年满16岁,被让他在口供中说小一岁,这样就可以不用处死只需要充军便可,没想到这个小儿子偏偏还是个好汉他说到“父兄俱死,不忍独生”!到最后也没有改口供,一家人就这么死了,在明史案中,一共牵连了70余人,这些人大多数都被处死,极少数人被发配充军。

明史案在整个清朝历史中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明史案爆发以后,清朝的文字狱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鼎盛时期,在康熙到乾隆年间,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文字与类似于明史案这种的就发生了10多起,有数万人在文字狱中遇难,无数的清朝学者知名鸿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牵连,有的被诛灭九族,有的被发配冲军举朝上下,人心惶惶,一直到清朝灭亡,文字狱的身影都依旧存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清朝#文字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