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抗联女战士李敏的风雪征程

2020-09-02新闻14

《东北抗日联军》是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集贤县委和八一电影制片厂、黑龙江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由李文岐执导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该剧讲述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东北人民奋起反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对日斗争的故事。剧中抗日英雄李梅的原型,即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最早提出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光辉历史由8年改为14年并纳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建议。2018年7月,李敏去世。近日,记者走访了李敏的后人,聆听了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这位抗联女战士的英勇事迹,深刻体会到抗战精神的不朽和伟大。

东北抗联女战士李敏

8月26日,记者一迈进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的故居,就被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所感染。“白山黑水征途远,碧野红旗日月长”“鏖战山关外,溪水伴风餐。古松擎寒月,高枕石头眠”“将身赴国难,高节动鬼神。死生置度外,山水识忠魂”……上百块由抗联老英雄、李敏的丈夫、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所创作的石刻作品遍布整个院落,每块石刻作品都彰显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让人肃然起敬。

陈雷、李敏的长子陈晓东热情地接待了记者,又赠送了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风雪征程——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李敏回忆录》。随后,谈及母亲当年的抗日故事,陈晓东神采奕奕,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2014年,李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赠书。

讲述人:陈晓东

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中抗日英雄李梅原型、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的长子

我的母亲李敏是朝鲜族,1924年生人。她童年时期即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12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193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她参加过锅盔山、大旗杆、双鸭山煤矿等的多场战斗;曾多次临危不惧,冒死抢救落难战友;曾爬冰卧雪吃过草根和树皮;曾和党内不坚定分子及叛徒做过坚决的斗争。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母亲和抗联将士一道,英勇抗击日寇,以坚毅和忠诚为祖国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李敏在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鞍山街的黑龙江省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文化研究会宣讲抗联精神

宣传抗日,让群众看到希望,是抗日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1935年秋,为了推动抗日宣传,我的母亲当时虽然只有11岁,是安邦河区抗日救国儿童团的团员,接到散发抗日单的任务后,她在萝卜窖里点上獾子油灯夜以继日地赶印传单,印好后到双鸭山地区的集贤镇、沙岗、福利屯、苏家甸等地散发。

农历十一月的一天下午,母亲和儿童团员们搭上我姥爷李石远赶的牛车进了集贤镇。到了镇里,母亲从西到东走了一个来回仔细地观察,天寒地冻,西北风嗖嗖地刮着,路上行人稀少,时机不错,便两人一组,一人刷糨糊,一人贴传单,母亲和张云峰搭手。

贴到十字路口北侧时,突然见到两个日本兵顺胡同拐了出来,他俩马上装成闲逛的样子东张西望,两个日本兵看是俩小孩也没在意就走了过去。他们又开始贴,不知是母亲贴的地方不合适,还是因为糨糊冻了,传单没贴住,没等她回身就从墙上掉下来了。她刚想捡起来,一转头看到从北大营那头过来好几个当兵的,母亲立刻蹲了下去,宽大的棉袄盖住了地上的传单,她一动不动地蹲了半天,等他们走过去很远,才站了起来,找到刷糨糊的地方,开始重新贴,可糨糊都冻上了。她往墙上吐了几口唾沫,用小手按着传单,总算是粘上了。母亲刚贴完,从南头妓院方向又来了几个兵,母亲以为是刚才那伙兵又折回来了,赶紧离开那里,跑到了东边的粮栈。这么又耽搁又躲藏,母亲和张云峰走散了。

没有了伙伴,没有糨糊,没法再贴了。“咋办啊?还有好些传单呢,干脆撒传单吧。”机灵的母亲沿路撒开了。遇到有的店铺和住家大门有缝,就把传单从门缝塞进去,就这样,从粮栈到买卖街撒了一路。

第二天,集贤镇全城轰动了:“昨天夜里抗日军进城了,城里到处贴满了传单……”“抗日军兴许已经攻占了全城……” 听到议论,母亲和儿童团员们特别开心,没想到竟做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抗日救国的大事啊!

第一次经历真枪实弹的战斗

东北抗日联军骑兵部队(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有一次,部队组建了背粮小队到山外背粮。集合时,母亲拎着面袋子站到了队伍里。

“小李子,你不用去了,你背不动。”负责人张处长说。

“张处长,昨晚的动员会上你不是说,除了伤病员都有背粮的义务吗?你说了,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母亲争辩成功。

背粮小队顺河踏冰前进,走到了山弯处开始爬山,到了山顶就地休息。天黑后接到信号的小队迅速下山,那夜没有月亮,天很黑,借着雪地的反光,大家艰难地行走在山边的林子里,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一处河套边的柳树丛中,看到了已经卸在那里的粮食,这是地方组织冲破生死线送过来的。

大家分别往背篼里装粮食,母亲先给马司务长抻口袋,等他装完,再往自己的面袋子里装了四十来斤小米。看了母亲的米袋子,马司务长说装太多了,只给留下一半。

在回营的路上,母亲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高兴得想唱歌。虽然背得不多,但也为抗日尽了一份力,觉得自己长大了,这才像一名真正的抗联战士。

李敏戎装照

为了安全,背粮队分成了两伙,张处长一伙用马爬犁拉上没背完的粮食从河套走,李排长和马司务长领着一伙人步行上山。上山前要越过落满积雪的草甸子,那些凹凸不平的塔头墩子动不动就绊大家的脚,也不知道绊倒了多少次,好不容易走出这草甸子,大伙开始爬山了。

山路更难走,山高坡陡,再加上身背粮食,真是步步都吃劲儿。大伙三步两歇、十分艰难地爬到了山顶。山顶上有块叫猴石砬子的岩石,其下方有一块平地,看看东方已冒亮,带队的李排长决定就在那里生火熬粥打尖了。

大家刚喝完粥,岗哨来报河套方向有马队追来。李排长断定那是敌人,当即派李元海班长带几个人到西山头埋伏,其余的人就地做战斗准备。过了一会儿,马队过来了,果然是敌人的骑兵部队。等敌人进入了卡子口,李排长一声令下,两个山头同时开了火。敌人还击大约20分钟,枪声很密集,战斗很激烈,敌人摸不清这边的底,不敢恋战,扔掉一匹马、丢下一具尸体跑了。

这是母亲第一次经历真枪实弹的战斗。

一场特殊的婚礼

北满临时省委扩大会议于1937年6月末召开,会议期间,有两对恋人在大山里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婚礼。

有一天,在被服厂工作的母亲拎着兜子顺河边采起了山菜,竟然发现了战友李桂兰和吴玉光在河边的一棵大树下正窃窃私语。前几天,母亲曾经见过于保合和李在德也在一起悄悄地说话。母亲躲着他们回到营地,向被服厂负责人裴大姐汇报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裴大姐特别高兴:“好极啦!真是双喜临门!”

经过请示和领导批准后,被服厂的同志们在裴大姐的指挥下开始了准备工作。她们用各种山花编成花冠装扮了新娘,腾出了女同志住的两个帐篷做新房,还为婚宴准备了各种野菜和替代喜酒的桦树汁。

当晚霞映红天边的时候,一场特殊的婚礼开始了。第一对的新郎官于保合是24岁的满族青年,当时任抗联三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他的新娘李在德是21岁的朝鲜族姑娘,任六军被服厂党小组长。第二对的新郎官吴玉光是26岁的朝鲜族青年,当时任抗联六军四师政治部主任,新娘子李桂兰是19岁的汉族姑娘。

两对戎马倥偬喜结良缘的新婚伴侣身着戎装、胸戴山花,神采奕奕,他们在远离乡里的深山营地举行简朴的婚礼,真是别开生面,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

婚礼上徐文斌、许亨植、黄成植等同志情不自禁地用朝鲜语唱起了“那嘎扎那嘎扎”(前进吧!前进吧!)并跳起了舞,张寿篯、赵尚志、周保中等同志不会跳,但也随着节奏使劲拍手助兴,气氛十分热烈。这场特殊的婚礼持续到了半夜,大家真是痛痛快快地热闹了一场。

第二天一大早,伴着浩亮河水哗哗东流,于保合坐在河边画了一幅画。他画了难忘的两个洞房、被服厂和河对岸张世臣和李师傅住的小小草房,还有河水、桦树林和白云……

当于保合的画被拿到会场时,大家都说画得逼真、富有诗意。裴大姐把画交给母亲:“小李子,请你把于保合同志的这幅画一定保存好。”

婚礼的第二天,首长们都出发了,两位新郎也随他们一起奔向了战场。

后来,在多年的南征北战、枪林弹雨中,母亲一直保存着那幅难忘的画。

1993年,母亲离休后组建了黑龙江省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宣传队深入乡镇村屯、田间地头、社区广场、军营警营校园、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力宣讲东北抗联历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

图1:1984年8月16日,李敏(右四)等人在鹤北林业局梧桐林场于赵尚志将军殉国地立碑。

图2:李敏在根据地遗址讲述东北抗战故事。

图3:2015年8月1日,李敏在东北抗联博物馆基本陈列开放仪式上致辞。

自2002年起,母亲多次向全国政协及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光辉历史由8年改为14年并纳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建议。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春天,一个振奋的消息传来——“抗战十四年”被正式写入教科书,将东北抗联的抗战历程纳入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体系之中。2018年7月,母亲逝世,我想她是含笑离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文化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抗日战争#李敏#母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