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年,大理寺卿尹嘉铨疏言当在平阳,下部议驳。——《清史稿·列传·卷九十二》
这是《清史稿》中对清朝官吏尹嘉铨的描绘。
雍正皇帝
在封建社会,为了避讳皇帝的姓名,许多名字中有同样字的文武百官,以及底层百姓都需要避讳。这种避讳,后来渐渐演变成“文字狱”,尤其在清朝统治时期,这种现象最为普遍。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文字狱层出不穷,许多文人遭受迫害。
从清军入关之后,顺治皇帝登基,八旗兵兵力匮乏,无法完成对帝国的有效统治。在多尔衮的建议下,先是以“剃发令”,分辨出谁是效忠于清朝的臣民?谁是反抗清王朝的“逆贼”?当时,清王朝的规定是“留发不留头”,许多忠义之士被杀害。
在清朝初年,对于文人学士的管控非常严格,任何妄议清朝,讥讽清王朝的言论,都会被兴起文字狱。在清朝的文字狱中,大多是捕风捉影,多是污蔑陷害,朝堂众人惶惶不安。清朝皇帝利用文字狱,打击异己,镇压不利于帝国统治的言论。
乾隆皇帝
从顺治皇帝开始,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不断加码,直到乾隆皇帝时期,文字狱到达顶峰。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有多惨烈?一位70岁老臣,仅因为一句话被判入狱,要凌迟处死。这位老臣吃了两片肉,乾隆皇帝才放过了他。
这位官吏名叫尹嘉铨,清朝直隶人,他的父亲是当时的大儒尹会一。尹会一,雍正年间的进士,曾经担任过吏部主事,河南巡抚,江苏学政等重要职务。尹会一不仅在仕途上卓有成就,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有造诣。
尹会一喜爱颜、李之学,信奉程朱理学,他曾对四书五经都有过点评,后世编撰成集,著成《尹健余先生全集》。尹会一是当时的大儒,他的儿子尹嘉铨从小耳濡目染,对文学方面表现出过人的天分。
尹嘉铨
尹嘉铨六岁能够背诵四书五经,十岁能够做出美文,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神童”。等到尹嘉铨青年时期,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刑部郎中、大理寺正卿。乾隆四十六年,尹嘉铨已经退休回家,是直隶颇有名望的大儒。
这一年,乾隆皇帝巡幸五台山路过保定,尹嘉铨见到皇上来了,想要前去拜见。他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给父亲尹会一请一个谥号。谥号是古人一种盖棺定论的评价,仅仅数字就能点评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是非。
尹会一是一个清官,而且曾担任一方要员,清朝可以追赠他谥号,当然也可以不追赠。尹会一的官职并不是太高,但是他在天下文人中影响力很大。尹嘉铨拿着奏折来到保定,把奏折进献给乾隆皇帝,请求乾隆皇帝追谥父亲。
乾隆怒斥尹嘉铨
乾隆皇帝看到尹嘉铨的奏折,脸冷了下来,他不顾尹嘉铨父子为清朝做出过贡献,怒斥道:“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治罪,念汝乃父子私情,故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当罪不可逭矣!”
乾隆皇帝没有当着尹嘉铨的面发脾气,而是让太监给尹嘉铨传话:“尹会一级别不够,不可追谥。”尹嘉铨一听这番话,文人的脾气上来了,我父亲为清朝做了如此多贡献,现在竟然级别不够了。
尹嘉铨不顾乾隆皇帝不悦,接着第二封奏折递了上去,乾隆皇帝看到同样意思的奏折,大骂道:“竟大肆狂吠,不可逭矣。”
对于兴起过无数“文字狱”的乾隆皇帝来说,尹嘉铨就是往枪口上撞,乾隆皇帝当即命令:“尹嘉铨大不敬,下狱待审。”不久后,尹嘉铨在直隶的家,和在京城的家都被查抄,所有书籍都被带走查看。
乾隆将尹嘉铨下狱
乾隆皇帝派遣大学士英廉,带着清朝学士们逐字逐句查看,就扣尹嘉铨编撰书籍中的字眼,看是否悖逆?而经过英廉等人半个月的查看,发现了所谓一百三十处悖逆的文字,算是查证了尹嘉铨的“罪行”。
英廉给的查探汇报中,在尹嘉铨编撰的《名臣言行录》中,自称“古稀老人”。而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自称“古稀”,还有一方宝印“古稀老人”印章。英廉认为尹嘉铨僭越使用皇帝的称谓,犯下大不敬的罪过,理应处死。
可惜尹嘉铨一生对清朝忠心耿耿,就因为自称了一个“古稀”,就被定下杀头的大罪。此后,刑部先后提审了尹嘉铨十多次,每次都是走个过场。等到最后,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给尹嘉铨定了一个凌迟处死。
乾隆要处死尹嘉铨
尹嘉铨读过许多圣贤书,他知道古代忠臣义士为了心中的理想,甘愿赴死的故事。他为了表达自己没罪,坚决不肯认罪,用牙咬掉了自己两块肉,吃进肚子里。狱卒一看,赶紧上报说:“尹嘉铨准备自杀”。
当时天下文人都在看着这件事,乾隆皇帝这时正在宣扬自己所谓的“十全武功”,还要靠天下文人给他面子。尹嘉铨以这样惨烈的方式,表明自己不肯认罪的心,乾隆皇帝也怕了。他派遣御医去往牢中,给尹嘉铨包扎,并当即宣布尹嘉铨无罪释放。在记载中:“即令除去顶戴,锁交刑部审讯,定为死罪,后免死。”
尹嘉铨父子都是当时的大儒,在天下士子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尹嘉铨为父亲求谥号,本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却被乾隆皇帝视作眼中钉。乾隆皇帝想要置尹嘉铨于死地,可是无奈尹嘉铨太刚直,宁死不屈。
尹嘉铨被释放
乾隆皇帝为了让天下士子,承认自己所谓“十全武功”,只能给尹嘉铨这个面子。尹嘉铨如果不是在士子中影响力大,不仅将会蒙冤,而且还会遭受千刀万剐而死。尹嘉铨用自己的志气,赢得了天下士子的声援,保全了自己一家人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