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先有汴河,再有开封:汴河漕运为什么是开封乃至北宋的命脉?

2020-09-02新闻15

汴河是黄河水系的组成部分,隋代大运河中的通济渠即由汴河故道改造而成。大运河开通之后,汴河成为联系中原和江南的大动脉,尤其在北宋时期,汴河“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 路而进”,全国各地的“财赋”“百货”源源不断地运抵东京,保障了东京城的物资供应。正是汴河有着如此的重要性,所以有宋代对汴河的治理倍加重视。

北宋定都开封后,开封城庞大的人口对木材、燃料及粮食等物资有巨大的需求。当时开封的生活物资主要来自华北平原和江南地区,但是经过长期的战乱,华北平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黄河水患日益严重,汴河漕运几乎陷于停顿。

大中祥符八年,北宋在黄河、汴河沿岸设置了都大巡检河堤使,加强对河道的巡查管理,防止河 道决溢。这是一支规模很大的基层河道巡查队伍,他们每月至少要巡河一次,并针对巡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上报。如果巡查时发现河道有问题而不报者,由都水监和刑部按律给予处分。

都大巡检河堤使之下,北宋政府设置了若干埽所和铺屋,负责河道的日常巡查任务。埽所是宋朝常设的固定巡查管理机构,主要分布于黄河和汴河沿岸,构成了沿河巡查的基础,在河道基层巡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到汛期,沿河埽所官吏、兵卒便进入高度警备状态,加强巡查河道,甚至在人手不够时有权调动厢军参加巡查。因为朝廷要求“汴水涨一丈,殿前马军司禁卒缘岸列铺巡护,以防决溢。”在巡查的同时,埽所官吏也要记录好每次河水涨落的深浅尺寸,并注明测量日期,以备查验。

宋朝如此重视水患,主要是因为黄河、汴河水患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百姓流离失所,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对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是严重的打击。

汴河作为人工河,主要靠引黄河之水作为补给。由于黄河的泥沙淤积问题,经常发生河道堵塞和决堤。为了保障北宋漕运的畅通,所以要求沿河州县官吏在巡河过程中发现河道水情异常需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疏通。如因工作不力而导致河决者,要受到贬官的处 理。巡河官要是玩忽职守,更是会受到严厉打击。

受当时技术的限制,黄河决溢、改道不可避免,所以朝廷对治河材料的准备和看管也十分重视。北宋在黄、汴河沿岸种植有大片的防护林,官方每年都组织统一采伐,作为治理水患的材料。但市场对木材的需求很大,所以针对防护林的盗伐现象一直都很严重。

为了加强对防护林的巡查管理,北宋政府规定: “诸缘道路、渠堰官林木,随近官司检校;枯死者以时栽补,不得斫伐及纵人畜毁损”,并将其纳入政绩考核。朝廷还制定了鼓励举报和奖赏的措施,凡举报盗决堤堰、私伐防护林的,赏钱一百贯;巡捕官抓获盗决堤堰、私伐防护林三人以上的,朝廷给予推恩的奖 赏。

北宋对汴河的治理非常重视,史书上皇帝亲自过问汴河治理工作的记载就有数十次之多。

神宗元丰二年前,汴河水都是从汴口处引的黄河水。由于黄河水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容易在汴口堆积,将汴口处的河床抬高,导致流量减少,为了保证汴口通畅,需要年年开挖汴口,调节水势。虽然北宋政府每年都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施工,但汴口土质松软,不易施工,效率下分低下。

为了更好地调节水势,保持汴河水深以利漕运,神宗熙宁四年朝廷征调了四万民夫,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开挖了訾家口,与旧汴口交互使用。

为了保证汴河的流量和水深,北宋每年都会征调民夫清理汴河河底淤积的泥沙。这种清淤大作大多在冬季或次年初春汴河停航期间进行。为了便于民夫掌握深度的标准,政府还在汴河河床的底部放置石板石人作为标志。经过清淤,“京师虽大雨,无复水害,昔人之画善矣。”

为了加固堤防,政府鼓励汴河沿岸百姓于汴堤之上种植榆柳等树木。如果一年能种植五十株以上的,政府还会专门拿出钱来给予奖励。北宋政府鼓励老百姓种植榆柳等树木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树木会被政府利用起来,用”治木岸狭河‘的方式治理汴河。

所谓“治木岸狭河”,指的是将树枝扎成捆,捆捆相连,放置在汴河河床两侧,用桩钉固牢,以束水势。既保护了堤岸,又加大了水流速度,使泥沙更多地被带走,以减少河中淤积。这种措施能使汴河流速加快,改善汴河的运输状况。自嘉祐元年起,这种治理措施得到全面推广,使得汴河原来的“旧曲滩漫流,多稽留覆溺处,悉为驶直平夷,操舟往来便之”。

汴河的水来自黄河,只要黄河水平清,汴河的泥沙淤积的问题便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北宋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措施,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但总的治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王安石变法时,有人提出了“导洛通汴”方案,具体做法是:在任村沙口 至河阴瓦亭子之间凿渠 ,将洛水导入汴河,同时在黄河南堤上修建泄水设施。导洛工程完成后,汴水泥沙量大减,汴河可以常年通航,河面上发生的运输事故也大为减少。

开封虽然地处中原,但在北宋时却是个水陆交通都很发达的城市。北宋的漕运有"汴京四渠",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和金水河,主要以汴河为主。“汴河之于京师,乃是建国之有非可与区区沟渔水利同言也。"l可见汴河对于北宋王朝之重要性。

太平兴国六年,汴京的漕运共550万石,其中汴河承担400万石,占72.7%。治平二年,四渠运输的漕粮共676万石,其中汴河占575万石,约占总量的85%。汴河的航运不仅保证了京师上百万军民的衣食用之需,而且也带来了汴京的繁荣,使得汴京成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会。

汴河水多是引用黄河水,当时的农民利用其含泥沙量大的特点进行淤田,以改变土地的贫瘠状况。王安石变法时期,还设立了管理放淤和淤灌的专门机构,一些地区的土地经连年放淤,”泥沙停积,其地最为肥美,旱涝无虞"。

北宋时期,通往京师的漕运船只称作纲船。汴河每年的通航时间约 240 天,“至道初,汴运米至五百八十万石,大中祥符初七百万石”。这样大的漕运量不仅在宋代创纪录,即使在整个古代封建社会漕运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

除漕粮以外,漕运运来的还有南方的金银、香药 、犀象 、百货 ,有江南 、荆湖 、两浙等地的茶叶。宋朝在漕量最大的汴河道上实行转般运输法,实行“额斛” 、“ 代发”制度,还推行“放冻”政策。转般法是北宋漕运的重要制度,因为汴河春、冬不能通航,直运漕船沿途又多延搁,为保证京师粮食等物资供应,自开宝五年起,陆续在漕运路上 泗 、楚 、真 、扬 四州分设转般仓,卸纳东南六路漕粮,再换船转运至京师。

汴河在北宋时期作用非常巨大,汴河成为都城东京乃至整个大宋王朝的生命保障线,宋代在治理汴河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当年汴河之上,舟船相连,日夜穿梭不停;汴水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商业繁盛。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汴河漕运就没有东京城 168 年的繁盛。

但自北宋亡国后,淮河南北分属宋金两个政权,汴河不再是漕运所经,因而也就不再为统治者所关心,加之黄河南泛,汴河逐渐被淤塞。元明清三代,由于统治者定都北京和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汴河最终被遗忘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辽宋夏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