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匡胤、赵光义烛影斧声这一千古之谜,后世不断有人进行推理分析,下面我来说说自己的一点浅见。
事件经过与疑点
关于赵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而烛影斧声这个版本,最早记录于北宋仁宗时期文莹和尚的《续湘山野录》:
(太祖)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这段记载文辞闪烁,并没有写赵光义究竟对哥哥做了什么,但几个动作却都很可疑。不过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赵光义走后,赵匡胤睡觉时还传来呼噜声,说明并非当场死亡;二是文莹和尚说赵光义当晚是留宿在宫中的,如果他真的杀了皇帝哥哥,那么不可能留宿在宫中,而应该出宫筹划继位事宜。一旦赵匡胤的死讯传开,他在宫中势单力孤,很有可能赵匡胤的儿子赵元芳就此登基。
所以后世一些“有心人”说起这段故事的时候,往往前面采用了文莹和尚的说法,后面却不用“留宿禁内”的说法,而是引用了司马光《涑水纪闻》中的记载,大致就是说赵光义当晚回到府中,四鼓时分赵匡胤的死讯在宫中传开,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继位,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衙门告知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结果宋皇后没有等来赵德芳,却等来了小叔子,这时她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于是即皇帝位,是为赵光义。
司马光的本意是为赵光义开脱,即皇帝死的时候他并不在宫中,但将两个版本这么一截搭,赵光义的种种行为就都充满了阴谋的气息。于是就出现了毒杀论等等一些看似合理的推测。但为什么要将两个版本截搭在一起呢?如果相信文莹和尚的话,那赵光义就应该是住在宫中然后顺利继位;如果相信司马光,王继恩卖主求荣应该就是一个偶然事件,毕竟赵匡胤死讯传出的时间、宋皇后派去找赵德芳的人选这些都是不可控因素,以赵匡胤的能力,不可能宫中左右都是他弟弟的人而没有察觉。只有心中先入为主的人,才会故意选取赵光义的可疑之处凑在一起,以证明他弑兄篡位。
赵光义与赵德芳的对比
前面只是事件中的一些疑点,而真正有说服力的是赵光义和赵德芳在宋太祖死前的地位、权力差异。在这之前,赵德芳是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检校太保是个散官,无具体指责,只作为提高品级用的,而贵州防御使就更扯淡了,赵德芳一直在京城,怎么可能去贵州上任,所以也是个挂名,一直到老爹死了都没有掌握实权,也没有被封王。
再看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全部都是有实际权力的职位,掌握部分禁军力量、是可以参政议政的宰相之一、管着都城汴京。尤其是在一直压制赵光义的宰相赵普被罢相一个月后,赵匡胤就封弟弟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这个信号不可谓不明显了,在五代十国到宋初这段时期,“亲王尹京”就是皇储地位确立的重要标志。
而将压制弟弟的赵普罢相,实际上就是赵匡胤在打破平衡,全力支持弟弟的体现了。如果赵匡胤真的想传位给儿子赵德芳,至少会让他向赵光义一样掌握部分权力,培养自己的班底,也不会将能够压制赵光义的赵普赶走,让赵光义一家独大。
因此赵匡胤这么做,恰恰证明了他想传位给赵光义,于是扶持弟弟,压制儿子,这可以看成是赵匡胤对传位给弟弟的一种默认态度。所以皇位本来就是赵光义的,不存在从侄儿手中夺走一说,即使宋皇后派人找赵德芳继位是真的,那也只能说是在宋太祖突然驾崩之后,宋皇后出于自己的私心而违背赵匡胤的意愿。
赵光义的反常
虽然种种迹象表明了,赵匡胤想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但却不能就此洗脱赵光义弑兄的嫌疑。相反,赵光义继位后立即改元(按惯例当年仍是旧皇帝的年号,次年新皇改元),完全不尊重哥哥的行为,以及几年后才由向赵光义服软的赵普弄出来的“金匮之盟”等等一些欲盖弥彰的事情,反而加重了朝野对他弑兄的怀疑。而赵德芳23岁病逝和赵德昭的自杀,更是为赵光义的弑兄篡位的说法添加了分量极重的砝码。
赵光义种种反常举动,用做贼心虚,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些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所以有可能是他等不及哥哥的正常死亡了,于是提前“送”了哥哥一程。但毕竟还是没有直接的证据,所以对于赵光义弑兄一事,仍然存疑。
综上,赵光义弑兄的可能性很大,但也有一些疑点支持他是无辜的。不过他的皇位却一定不是从侄子手中抢来的,因为种种迹象表明,赵匡胤心中本来就是想传位给弟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