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2):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甲午战争后,清末民初三大政治势力浮出水面,一个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反动派,一个是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立宪派,最后一个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
国父孙中山,名文,字载之,1866年生于广东香山一个普通家庭,14岁时赴夏威夷檀香山留学,后回国就读于香港西医学院。青年时期,孙中山在檀香山、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现代教育,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具有启蒙的知识分子。
1894年1月,孙中山关闭了自己的医馆和药房来到上海,通过郑观应(广东香山人,清末四大买办)的关系,得到了和时任军机大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见面的机会。
青年孙中山
在孙中山看来,李鸿章兴办洋务、建设海军,是一个具有革新思想的人,因此希望能在李鸿章的幕府中谋一个职位,以实现自己变法救国的理想。为此,孙中山还特意写了份八千多字的《上李傅相书》,详细阐述自己效仿西方政治制度以图中国之富强的革新主张。
孙中山认为,中国要想摆脱当下的困境,唯有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可在李鸿章看来,孙中山的这四条治国纲领太小儿科了,和康有为的上书光绪帝的《日本政变考》没多大区别,不过是书生空谈,更重要的是中日甲午战争开战在即,李鸿章也没有时间和孙同学讨论治国之道,于是拒绝了会面请求。
报国无门又逢甲午惨败,使得孙中山对腐朽的清政府失望透顶,不再相信清政府有能力有决心带领中国继续前进,于是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唤醒中国国民,发起一场自下而上的大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与杨衢云、陈少白、陆皓东、郑士良等在檀香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诉求,开始了自己的漫长而又艰巨的革命之路。
兴中会部分成员合影
兴中会一成立,孙中山等人就开始筹划武装起义,并将第一个目标定在了广州。
第一,孙中山、陆皓东等兴中会骨干大多是广东人或长期在广东生活,对广州极为熟悉;第二,广州作为当时最早的通商口岸,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潮新思想;第三,广州天地会等反清组织活动频繁,是可以合作的对象。
基于以上三点,兴中会筹划半年决定于1895年10月26日在发动广州起义。按计划,杨衢云率香港三点会帮众约300人于起义前夜,将枪械藏匿于木桶中乘船混入广州城,攻占广东各署衙,刘裕、陈锦顺、李杞等分别率领三路支援队(约千余人)趁机控制广州全城,广东水师镇涛舰管带程奎光届时一并起义响应,控制广东水师。
电影《十月围城》中,张学友饰演的杨衢云
可就在起义当天,杨衢云率领的突击队刚在广州上岸就被清军全部抓获。原来,兴中会成员朱淇的哥哥得知他参加了兴中会,害怕自己受到株连,于是向官府告密,再加上两广总督谭钟麟早就得到了三点会购买军火和秘密集结的情报,致使广州起义功败垂成,包括陆皓东、程奎光在内70多人被捕和牺牲。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海外,在檀香山、美洲、欧洲向当地华侨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吸收革命同志,并在1900年在发动惠州起义,结果再次失败。
1898年,孙中山、杨衢云与日本友人在横滨合影
事实上,当时的清政府虽然内外交困,但其统治的合法性并没有受到普遍质疑,特别是1898年维新变法,1901年推行新政。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主动发起政治改革,让很多人相信清政府是愿意变法革新的,因此相比激进的民主革命,康梁等保皇立宪派在当时的中国要更容易接受,亦是得到当时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簇拥,其实力和影响力远非孙中山可比。
因此在康梁等人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后,孙中山紧跟着来到日本,希望能与康梁合作一起推翻清政府。但康梁是彻彻底底的保皇派,满脑子都是“忠君爱国”,对民主革命嗤之以鼻。
梁启超旅日期间创办的《新民丛报》,是改良派的舆论宣传阵地
可到了1904年,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在立宪等关键内容上犹豫不前,再加上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上的“中立”态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满清统治者是在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民主革命的思想开始在国内广泛传播。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结识一生的挚友和革命伙伴——黄兴。
黄兴,字克强,湖南长沙人,1902年赴日留学时受民主革命思想感召,于1903年与宋教仁、陈天华等创建华兴会。1904年,黄兴发动长沙起义,失败后逃亡日本,经过同乡杨度的介绍,结识了同样坚持民主革命的孙中山。
华兴会部分成员合影,前排左三黄兴,左四陈天华,后排左一宋教仁
孙中山先生和黄兴一见如故,政治立场又完全一致,于是合并兴中会和华兴会,后又吸收章炳麟、蔡元培等人创建的光复会,组建中国同盟会,民主革命的理想从这一刻起有了转化为政治实践的契机和可能。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推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和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革命路线。
自1906年起,同盟会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岗起义、镇南关起义、河口起义等武装起义和针对清政府高级官员的刺杀活动,但都没能取得成功。
武装起义接连失败,章炳麟又率光复会同志退出同盟会,民主革命陷入低谷。孙中山痛定思痛,认为之前的失败是因为太过依赖不成熟的地方会党,于是决定以同盟会同志为核心,以新军、巡防营等军人为策反对象,于1911年4月27日发动广州起义,也就是著名的黄花岗起义。
清末民初的广州城
此次起义虽然做了大量前期准备,但还是发生了意外。
同盟会最初计划于4月13日发动起义,但在起义前的4月8日,同盟会成员温生才贸然刺杀广州将军,导致广州全城戒严,起义被迫推迟4月27日,原定十路进攻的计划不得已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进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一路进攻飞来庙,控制北门,迎接新军和巡防营入城;陈炯明进攻督练公署;胡毅生进攻警署,兼守南大门。
4月27日17时30分,黄兴率领130多名革命志士,以白巾缠臂,手持枪械和炸弹,攻入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闻变,翻过院墙向水师提督衙门逃去,黄兴等人找不到张鸣岐,便在总督衙门放火,然后冲杀出去,准备与另三路会合,结果在半路上遇到前来支援水师提督李准率领的大队亲兵。
黄兴等人不敌,于是兵分三路,黄兴率一路出南大门准备接应巡防营入城,徐维扬率一路出小北门接应新军入城,剩下一路转攻督练公署。
黄兴出南大门后遇到了响应起义的巡防营,这支巡防营准备借着镇压起义的名义,直入水师提督衙门活抓李准,因此手臂上并没有绑白巾,黄兴等人不知道巡防营的计划,以为是清军,便下令开火,巡防营那边也开枪还击。战至最后,巡防营溃散,黄兴这边也只剩他一人,事已至此,只好潜入一小店,易服出城。徐维扬和转攻督练公署的这两路也遭到清军围剿而失败。
陈炯明、胡毅生认为起义时机不成熟,因而在黄兴发起进攻前就离开了广州,姚雨平也受到胡毅生的阻止,未能响应起义,因此参加广州起义的实际上只有黄兴这一路130多人,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黄花岗烈士陵园
从广州起义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候的同盟会还相当不成熟,一是,对敌我力量认识不够深刻,对武装斗争的认识过于天真;二是,同盟会组织能力和纪律性较差,在临近起义之时同盟会成员贸然行刺以致打草惊蛇;三是,执行力和凝聚力不足,不能按计划行事,甚至退出起义队伍,置革命同志于陷境而不顾。
而以上三点成了同盟会乃至后面的革命党、国民党始终无法根治的顽疾。
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个时候的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统治集团内部,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少壮派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争锋相对;在新政上,皇族内阁的出现引起了立宪派和地方大员的强烈不满;在地方上,四川、湖北、广东等地因清政府强行收回民间筹办的川汉、粤汉铁路而爆发保路运动。
这时的大清国就像个一点就炸的火药桶,而这一点火星便来自武昌城的那一声枪响。
-
作者:大胡
地史馆原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