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 本文关键词:黄疸、假性黄疸
图源:网络
前些天一个小伙子来门诊就诊,主要症状是全身皮肤变黄。小伙子来之前在网上搜了搜自己的症状,查到了黄疸、肝硬化、肝癌……心里忐忑万分。当他来到门诊便焦急地问到:“大夫,我不会得了癌症吧。”
门诊大夫给小伙子查体,抽血,做了腹部超声等相关检查后发现一切指标均正常。
图源:网络
追问病史,小伙子才说到自己平时很爱吃橘子,最近更是连连吃了数斤橘子。最后医生对小伙子说:“你这是假性黄疸,不用太过担心。”
提到这,大家可能有疑问了,“黄疸”和“假性黄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们又有什么区别?本期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图源:网络
一、黄疸是什么?
黄疸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是指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过高(>34.1umol/L或> 2mg/dl),沉积于组织中,引起巩膜、粘膜、皮肤呈黄色的现象。
而当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超过正常值(17.1umol/L或1mg/dl),但尚未达到34.1umol/L时,人们通常不会表现出肉眼可见的黄疸,此时的状态称为隐性黄疸。出现隐性黄疸时,同样需要引起警觉。
图源:网络
另有一部分皮肤发黄而巩膜颜色正常的患者,其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是正常的,他们皮肤发黄的原因通常是因为进食大量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橘子等)导致,被称之为“假性黄疸”。
假性黄疸者只有皮肤发黄,巩膜不会变黄,这也与胆红素升高导致的真性黄疸相鉴别的一大要点,即“肤黄眼不黄”。
图源:网络
二、黄疸和胆红素有什么关系?
可以说黄疸的出现与血液中胆红素这一物质的含量密切相关,那么胆红素在身体内是如何代谢的呢?
胆红素70%-80%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其余部分来自于无效红细胞生成及其他的血红蛋白。
最初形成的胆红素没有经过肝细胞的处理,不能直接排出体外,因此被称之为间接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至肝脏后,经过肝细胞的摄取和加工,形成能够排出体外的直接胆红素。随后,直接胆红素混合在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中一起排出肝脏,进入到肠道当中,再随着粪便排出体内。
另有少量肠道中的胆红素会被重新吸收入血,最终通过肾脏跟随尿液排出。
图源:网络
三、黄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治疗?
总的来说,胆红素在代谢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升高,发生黄疸。
临床上,引发黄疸的原因主要有3类:即溶血性黄疸(又称肝前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梗阻性黄疸(又称胆汁淤积性黄疸或肝后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因为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形成大量的间接胆红素,超过了肝细胞摄取和加工的能力,只能滞留在血液中,使得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
此类黄疸患者血液中升高的胆红素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常见的引起溶血性黄疸的疾病包括先天性的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以及后天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溶血;输血入异型血;服用某些解热镇痛药物、抗菌药物后的药物性溶血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等。
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是因为某些肝脏疾病导致肝细胞广泛病损时,对胆红素的摄取、加工及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导致间接胆红素未能得到肝脏的处理而潴留于血中;同时部分加工后的直接胆红素也因肝细胞的排泄功能受损,肝小叶结构破坏,不能正常地排泄入肠,只能返流入血。
此类黄疸患者血液中升高的胆红素既有间接胆红素,又有直接胆红素。
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等。
梗阻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由肝入肠的这段胆道因为各种原因发生了堵塞,导致肝细胞加工后的直接胆红素不能够正常的排泄入肠,随粪便排出体外,只能淤积在血液中。
此类黄疸患者血液中升高的胆红素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常见病因包括胆总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胆管癌、壶腹癌和胰头癌等。
图源:网络
发现黄疸不要惊慌,请到正规医院的肝胆外科、消化内科或肝病科就诊,明确黄疸的病因,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还您一份健康。
作者:范祺
审核:李照
配图: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