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赵城金藏》、敦煌遗书,这些古籍是怎样被修复的?

2020-09-02新闻13

《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敦煌遗书等古书在流传和保存的过程中经受了时间怎样的摧残?在古籍修复师的手中它们又是怎样被一点点拼贴、粘合、修复起来,成为今天整饬的样子?古画在修复的过程中是否更加有难度?我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位古籍修复师?

9月1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全国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妙手补书书可春——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暨成果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展。

此次活动是对我国古籍修复成果的具体呈现,也是对我国古籍修复人员水平的实际检验。展览展出了修复竞赛作品和珍贵古籍修复成果共103册件,涵盖敦煌遗书、早期佛经、宋元善本、金石拓本、明清古籍、少数民族古籍等。同时,展出了古籍修复工具设备以及古籍修复用纸等实物,通过修复专家视频讲解、修复师现场演示等展示古籍修复技艺。

图书馆里等待修复的古籍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饶权指出,此次竞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全国范围的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汇集了全国21个省43家单位推选的百余册件参赛作品。目前,评审工作已经完成,结果将择日向大众公布。此次展览在汇集参赛作品的同时,还将展出《赵城金藏》、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珍贵古籍修复作品,是目前以古籍修复成果为主题的最大规模的展览。

古籍经历了什么?又该怎样被修复?

古籍的破损主要有以下的几种类型:虫蛀、烬毁、霉蚀、鼠啮、絮化、缺损、粘连、线断等,有的古籍是经受了大的人为伤害,而更多的古籍则是存放过程中的自然酸化、老化和使用中的磨损等。

虫蛀与絮化严重的古籍

对于那些刚出库等待修复的古籍,首先需要建立修复档案,拍摄每一页的破损情况,建立图像和文字档案,记录其原貌。然后开始拆书,揭页。很多古籍碳化严重,拆书中要使用“干揭”“湿揭”“蒸揭”等各种手法。揭好页后,需要为每一页书籍编号。

古籍修复主要采用全手工修复。在开始修补之前,需要先为古籍配纸。古籍修复手工纸可以分为麻纸、竹纸、皮纸、混料纸等。修复古籍需要选用古法造纸的纸,即仿造古时候的原材料、帘纹、工艺生产的纸张。修书不是选择最贵的纸,而是要选择最恰当的纸。有些制纸工艺现在已经失传,为古籍修复带来很多不便。选配的纸张通常要与待修的古籍材质、帘纹相同、颜色相仿。如遇材质特殊或带有颜色的纸张,还需要自行调配纸浆或为纸张染色。

古籍修复过程中所使用的常常是最简单的工具:一张纸、一支毛笔、一碗浆糊。具体步骤为用沾上浆糊的毛笔在破洞处涂刷,将补纸快速粘在破洞上填补破洞。修补过程中所选用的浆糊必须是去筋的小麦淀粉所调制,这样的浆糊一则浆性温和、稳定性好,而且具有操作的可逆性,一则因为所用修复材料需要天然不含化学成分。

古籍修复现场

用最简单的工具修复古籍

“最小干预性”“可逆性”和“可识别性”

现场,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了《赵城金藏》的修复,她介绍:“被发现时,《赵城金藏》储存在一个废弃的煤窑里而且环境非常潮湿,可能会有虫子或是重物的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古籍就会有发黄、变脆,包括絮化的情况,还会有一些鼠啮等不同的情况。有一些古籍上可能需要碎片的拼接,如果无法拼接就需要对这些碎片进行保留,后续会进行其他活动。”古籍修复有“最小干预性”“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等原则,一定要让后人能够看出来哪里是后期修补的。

图中几乎已经成为碳棒的就是《赵城金藏》发现时的情况

修复展出的《赵城金藏》修旧如旧

下面的这件为西夏文献。该包文献发现时共23叶,依据开包时状态初步判断类似经折装。书叶展开后,发现书叶间多已断裂,相连最多为四叶相连,并且折口位于字迹正中。此外,书衣已与书叶断裂,目前不足以断定该包文献为经折装,不排除原为卷轴或其他装帧形式,后人为携带保存便利而按经折装帧后加装书衣。

书衣托纸也印有字迹,推测因西夏纸张匮乏,书叶、书衣托纸来自“价值较低”文献。撕裂、磨损较严重,部分书叶下半部缺损。折口处多已断裂,原加固用纸条因浆糊失效已近脱落,书叶局部也有浆糊失效引起的空壳状。各叶均有不同程度污损,以白色霉斑居多,另有褐色污渍、尘土、谷物等。部分书叶轻度褶皱。

西夏文献

修复后的敦煌遗书

祖先像

全国古籍修复人员近千,最开始还不足百人

近些年,国家一直推出新的政策鼓励从事古籍保护修复工作。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我国历史上首个由政府主持开展的古籍保护领域国家级重要文化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目前全国性的古籍保护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并日趋完善,中央和地方古籍保护工作经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中华古籍得到系统性保护,在普查、修复、整理、出版、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成果。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十分重视古籍修复工作和修复人才培养,建立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依托“培训基地、高等院校、传习所”,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招收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培养古籍修复人才,使修复人员从不足百人发展壮大至千人。

国家博物馆方面介绍,目前,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全国附设传习所已达32家,传习导师28位,收徒241人,先后开展了《天禄琳琅》、西夏文献、唐宋佛经、《古今图书集成》、纳格拉洞藏文佛经等修复专项工作。全国古籍修复室面积超过2.7万平方米,抢救修复古籍总量达到360万叶。

“全国古籍修复人才大概有近千人,听起来可能比较少,但是要知道最开始还不足百人。现在古籍修复的职业传承也是比较难的,需要耐心,沉下心来做事。一位修复师傅必须能够充分学习古籍修复方面的知识,而且手要稳,对纸张、对板子的湿润程度都比较敏感才可以。”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