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镇原县屯字镇闫孟村现代有机果园。 (镇原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通讯员 王瑾
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美观大方的新农宅、整齐划一的养殖场、紧张繁忙的生产线……八月的镇原大地,处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镇原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下足“绣花”功夫,补齐短板弱项,做好精准文章,坚持尽锐出战,全力决战脱贫攻坚。2014年至2019年,全县39119户159474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村退出107个,2019年底下剩贫困人口3195户857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5%。
打造脱贫攻坚“铁军”
哪里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哪里就有生动的脱贫实践;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层层抓好落实,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对我们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厘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必须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数字准。”镇原县扶贫办主任杨俊杰表示,“干部要当好全县脱贫攻坚的先锋队,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咬定目标不放松、勇往直前不停顿、苦干实干不懈怠,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为全面压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镇原县坚持重点工作“周调度、月督查、季解析”,严格按照挂牌作战要求,把13个未脱贫村、3765户重点户10867人,全部纳入挂牌作战范围。将19个乡镇划分为4个“战区”,实行县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担任战区长分片包抓、县级干部包乡、部门单位帮村、工作队驻村、扶贫专干包村、干部职工帮户的联动作战机制,推动形成了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双作战”“双调度”的责任体系。
同时,在夯实县级干部、乡镇、部门、村组各级责任的基础上,优化加强驻村帮扶力量,全面构建贫困村“五个一”帮扶责任体系,中央、省、市、县四级驻村干部达到360人,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120人。
夯实脱贫攻坚基石
长期以来,镇原县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账较大、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短板弱项。
镇原县方山乡贾山村是全县唯一一个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未脱贫村,“行路难”问题是该村实现整村脱贫的重要制约因素。
贾山村党支部书记杨明金说:“按照县里统一安排,我们对全村水、房、路进行了彻底排查,更换石桥等6个自然村老旧自来水管线10.1公里,解决了65户群众供水不稳定问题,硬化村主干道13.8公里,解决了6个自然村264户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2020年,镇原县紧盯年度脱贫任务和现行脱贫标准,严格按照全省“三防、三改、四查、三保”要求,以医疗、教育、住房、饮水等保障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了“3+1”冲刺清零行动,通过摸底排查整改工作,找准短板弱项和薄弱环节,抓紧补差补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提高比例补偿15939人3935.86万元,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实施集中供水工程38处、分散工程625处,受益贫困户3475户13168人;推进村组产业路、联网路建设165.595公里。
增强脱贫攻坚后劲
产业扶贫是关键和核心。为破解贫困难题,镇原县按照“主导产业整县推进、扩规模提水平,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保覆盖提效益”的思路,全域推广“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持续发展“畜禽、瓜菜、林果、饲草”主导产业和“中药材、万寿菊、肉兔”等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五小”产业。
目前,全县肉牛、肉羊、生猪、肉鸡、肉兔饲养量分别达到24.3万头、87.3万只、18.9万头、4400万羽、91.4万只。种植瓜菜23.6万亩,发展订单种植万寿菊6.5万亩,中药材5.5万亩。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享受到扶贫产业发展“红利”的贫困群众不在少数。
镇原县临泾镇良韩村村民韩等虎去年依靠种植万寿菊脱了贫。“发展万寿菊的收入比种玉米和小麦好很多,政府不仅为我们免费提供地膜和苗子,还就近设置了收购点。同时,鲜花公司还和我们签订了保底订单收购合同,让我们吃上了发展产业的‘定心丸’。”谈起自己的“致富经”,韩等虎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今年我扩大了种植规模,种了10亩万寿菊。”
镇原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先后引进福建圣农集团、中盛农牧、天士力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23家,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务工协议、土地流转合同,使贫困户在入股分红的基础上参与生产经营,对1481户产业达标奖补户落实到户扶持资金1506.49万元。
脱贫攻坚到了打响总攻战的最紧要关头,越是关键时候,越要以最严最实作风啃最硬骨头。镇原县委书记毛鸿博表示,镇原县将咬定目标,对标对表,狠下“绣花”功夫,把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户、具体人,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以高质量的脱贫结果践行初心使命、兑现庄严承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