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长三角城市入“群”体验

2020-09-02新闻9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政壁垒逐步被打破,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空间。”近日,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安徽绿元素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明义说。

过去的几年间,他将企业从新疆迁至上海,又从上海迁至安徽。跟随企业一起搬迁的,还有产业链延伸企业,以及来自上海、浙江籍的数十名员工。虽然落户在一座县城,他的企业却拥有4位博士。

2019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范围正式定为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全部区域。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城市群内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市场要素流通速度加快。谢明义的经历,或许可视为一个注脚。

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为强大的城市群,长三角拥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伴随着高效、便捷的交通日益完善,城市群内部区域间产业、旅游、医疗等方面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合作发展。

一体化以来,长三角给群内城市发展带来了哪些红利?形成了怎样的新发展格局?域内城市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走访。

由“产业协作”向“全域协同”

“因为属于两个省,之前徐州、宿州两地是各修各的路,各设各的收费站,交界处有不少断头路。”回忆起几年前的交通情形,在徐州跑专车的付先生深有感受。

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方言同一,徐州、宿州既是淮海经济区,也同为长三角成员。

随着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推进,两市提出建设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去年年底,徐宿快速通道正式通车,一条纵贯南北的符离大道,将徐州和宿州两座蓄势腾飞的兄弟城市更加紧密地相连。

“两地还将加快推进徐萧快速通道、310国道、237国道等项目建设,尽快实施徐阜高速、徐宿蚌高速等项目,共同向上争取徐萧淮城际铁路、徐州至砀山铁路等项目。”宿州市改革办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

徐宿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徐州和宿州两地之间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由“互联互通”向“快连快通”,由“一体发展”向“同城发展”,由“产业协作”向“全域协同”。

聚焦群众需求,宿州市以技术帮扶及合作为突破口,力推市、县两级医疗机构与徐州精准对接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形式多样的医疗联合体。

据宿州市改革办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宿州已与14家徐州医疗机构签订医保定点协议,其中12家实现了即时结报,2019年在徐异地结算40032人次,补偿金额2.69亿元。

接受记者采访时,淮海经济区协同办(联络处)主任顾云程说,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涉及到教育、卫生、体育、社会治理等方面,各领域多是以联盟形式协同合作。

对于这种融合,萧县龙城高新建设投资管理公司的王天祥有深切感受。虽然生活在县城,但医疗服务、购物、休闲出游等日常都可以轻松跨省搞定。因为公积金互认,身边不少朋友选择去邻省的城市购房置业。

位于安徽省萧县的张江萧县高科技园。图/郑智维

5次大扩容

“长三角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说。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三分之一的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三分之一的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

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今日的长三角城市群经过5次大扩容才形成。

2019年10月15日,在安徽芜湖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宣布:安徽黄山、蚌埠、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等7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一员。

至此,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被纳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虽然安徽的经济实力、城市发展相对弱一些,但是与上海、江苏、浙江有很大的互补性。例如,在劳动力资源、土地发展空间、资源禀赋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条件。”谈及长三角的扩围,陈耀说。

事实上,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市和安徽省宿州、淮北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重叠区”,地缘区位特殊,都受到多重国家和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叠加支撑。

“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必然带动淮海经济区区域协同发展。”顾云程说,无论是产业的溢出效应,还是交通、生态环境以及社会事业的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或直接参与其中,或受其重要影响,能够发挥有效承接长三角一体化辐射、传递、溢出作用。

“淮海经济区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重大区域布局和战略实施,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形成重要服务支撑作用。”顾云程说。

融入步伐加快

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展开跨区域合作步伐加快。

据《浙江日报》报道,目前,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宁波市三省两市税务部门已经完成“便利企业跨省迁移业务办理”,且办理时限从5到10个工作日缩短为一个工作日。

虽然与上海相聚600多公里,谢明义在张江萧县高新技术园区却并没有离开上海的感觉。他所在的园区,目前入驻着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65家企业。

在企业搬迁之前,谢明义曾认真思考过转移的利弊。

“在研发力量、品牌推广方面,上海无疑拥有优势;来到张江萧县高新技术园区的优势也很明显,研发出的新产品更容易落地生产。”他分析说。

早在2014年7月,宿州市与上海张江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筹建张江萧县高科技园,打造沪皖合作战略平台。

“如今,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园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张江萧县高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董莉说,“有力带动了资源互动、人才集聚、现代服务、基础建设等配套发展,具备了在更大空间融入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建设的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基本条件。”

上海的金融业、服务业,苏州的制造业,杭州的互联网……通过错位发展、协同分工,不同地区可以实现产业互补,一体化避免了城市定位的同质化。

如何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如何参与到产业链中来?这是长三角各城市关注和工作推进的焦点。

立足自身产业特色和自身优势,宿州主动对接徐州、宿迁、连云港等淮海经济区兄弟城市。2019年,全市新增淮海经济区城市亿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48个,协议总投资76.5亿元。

谈及工作对接,顾云程说,徐州在构建完善城市合作对接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产业协同联动发展、逐步构建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聚焦长三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链条、推进民生事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