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经常有人说‘投资不过山海关’,但我们‘依安大鹅’火了以后,变成了‘投资必过山海关,山海关外选依安’。地理标志产品让大白鹅成了我县脱贫致富的‘金鹅’。”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畜牧局局长陆长生表示。
“2017年,‘依安大鹅’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批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大鹅一下乘上了‘地标快车’,知名度很快被打响,销售也不愁了。”依安县新发乡鑫赫大鹅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称鑫赫合作社)负责人陈文龙介绍。
依安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黑土带,土地肥沃、粮食单产高,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然而该县所处纬度较高,一年有5个月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单纯种植农作物收益较低,许多靠地吃饭的农户年年辛苦,却难脱贫困。
穷则思变。早在千余年前的金代,这里的人们便想出了增收的好方法——养殖大鹅。广阔的耕地、13万亩草原带来了优质的饲料,9座中小型水库、上千个沟泡组成天然的饲养场地,使这里养出的大鹅产品外形整齐、肉质红润有光、香味浓郁,咬一口肉质酥烂、肥而不腻。
“喝天然弱碱水、吃无公害水草、零食是生态鱼虾,养出来的鹅肉别有一番风味,现在有了地标产品的名头,就更有市场了。借着地标东风,我扩大了合作社规模,带着更多乡亲一起致富。”陈文龙介绍,该合作社以贫困户入资,集中代养的模式,带动全乡贫困户养殖“依安大鹅”。2019年,鑫赫合作社共带动全乡6个行政村562户的1230人养殖大鹅,户均增收520元。
大鹅养殖要求较高,技术、场地、良种、品牌等都需考虑,农户各自为战,温饱有余、富裕不足。而合作社、村集体、企业恰能解决这一问题。“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贫困户”“大户(场)+贫困户”“贫困户自养”等五种让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扶贫模式,是依安县逐渐摸索出的“秘方”。贫困户以较低的资金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大鹅养殖,大鹅出栏后按盈利进行分红,贫困户按标准自养的少量白鹅也由合作社进行订单收购,农闲时,还可以到企业务工,一份投入,多次回报,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
政府部门扶植一批优势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并在盈余分配机制上把好关,如此一来,便可事半功倍,实现贫困户、投资方和村集体的“三赢”。截至2019年,借助该模式,依安县已培养出依博源、依鹤、苏乞儿、小陈烤鹅等多家鹅制品深加工企业和合作社,带动8821户贫困户养鹅90万只,其中有8095户共计1.7188万人与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合作养殖,年均增收432.5万元,户均分红534.28元,贫困户自养2848户,总增收394.61万元,户均增收1385.57元。
“农户的联合,取得了规模、技术及收益‘1+1>2’的效果,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声音说话’的好处。因此,我们鼓励大鹅养殖合作社、集体、企业层面再联合,统购统销、互利共赢。”陆长生介绍,有了产业规模,不但产品价格上去了,很多问题也迎刃而解。“之前我县春季鹅雏主要依靠引进,不但进货难、价格高,质量还没有保证,现在我们鼓励有养殖经验的大户、合作社组建鹅雏孵化场,自产自销,既解决了春季鹅雏价格和质量等问题,又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品质。”
规模化的地标产品配以严格品控,使“依安大鹅”的市场价值进一步提升,也吸引了一大批投资人的关注。依安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性好、产业链条长、附加值大的好项目,实行精深加工,开发高新产品,推动“依安大鹅”产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不断延伸。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企业对大鹅产品实行分类分割、精细加工,不但研发出分割鹅、盐卤鹅、酱香鹅等满足当代消费者口味要求的高附加值产品,还推出白条鹅、鹅胗等节日礼品系列产品。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打造“依安大鹅”品牌,依安县将“依安大鹅”与当地风景名胜、传统手工艺进行融合,推进地标旅游,利用特色“五色土”烧制“依安大鹅”陶瓷文创产品……新兴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进一步推动依安县脱贫致富的脚步。
在当地人的耳中,嘹亮的鹅鸣声仿佛唱出了一曲依安人脱贫致富的希望之歌。(赵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