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作为北洋水师的“一把手”,丁汝昌究竟是不是称职的舰队统帅

2020-09-01新闻20

甲午战争无疑是许多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而当大家总结此战中国失利的教训时,许多人都会归咎于李鸿章用人不当,让一个不懂海军的外行丁汝昌来担任北洋水师提督,以至于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全军覆没。

不过也有人说,丁汝昌不是不具备作为一位海军将领的才能,只不过在战时遭遇多方掣肘,他纵有回天之术也无从施展,这才导致北洋水师最后的悲剧。

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的真相?丁汝昌是不是一位称职的舰队统帅呢?

图_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

出身陆军的外行——丁汝昌:我是“跨界”达人好不好?

众所周知,丁汝昌是陆军将领出身。但将领尤其是高级将领,其升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工作领域的变动是很常见的。

历史上的班超、范仲淹、宗泽,乃至曾国藩、李鸿章都是由文转武、以书生典戎行的代表性人物;著名科学家苏颂不仅学问了得,还精通十八般武艺,文笔书法也当世一流;二战时的美海军名将哈尔西,更是学医出身,原本和军事八竿子打不着。

所以说,将帅“跨界”这种事情在古今中外都很常见。如果说不是出自某一系统的就无法胜任本系统的工作,那么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成功作何解释?今天的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又有哪个和我们在学校时的专业完全对口?

图_ 初建成时的超勇号

图_ 回国途中的超勇舰

尽管丁汝昌出身陆军,但从其1879年出任北洋海防兵船督操开始,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里面有15年的时间。这期间他确实也在拼命学习,一点点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1880年,44岁的丁汝昌率团前往英国,接收订购的“超勇”号、“扬威”号巡洋舰,期间他亲自研读海图、制定航线,将两舰顺利带回中国,得到英国同行的好评。

而且在水师的日常管理与训练中,丁汝昌与英、德等外籍教官和技术人员交流时毫不露怯,给洋人留下了“专业”“务实”的印象。英国人就说:“能把如此多不同型号的船只组成一支舰队并且作战,放眼当下世界各国海军将领,除丁汝昌外,诚不多矣!”

可见经过不断努力,丁汝昌已完全成为熟悉近代海军理念和技战术原则的内行,抨击他不懂装懂地去领导水师显然是不对头的。

图_ 北洋水师某艘军舰官兵合影

碌碌无为无所建树——北洋水师:我是如何壮大的?

据现有史料的记载来看,丁汝昌在执掌北洋水师后的种种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首先,他十分注重对官兵的培训工作。

1887年刚买回致、 经、靖、来四艘“远”字号军舰时,他就与英籍教官琅威理每日不停重复阵型、组队、协同与损管演练,其强度颇大,以至于叶祖珪、林永升等留洋将领都颇有怨言。但得益于此,水师官兵练就了相当扎实的基本功。黄海大战中,他们仅靠目测及六分仪等简陋的观瞄手段,却打出了19.5%的火炮命中率。而装备了最新式光学瞄准镜的日本海军,命中率却只有12.5%。

图_ “平远”号侧视图

图_ 试航中的“致远”号巡洋舰

其次,老丁对舰队的管理非常上心。

那时候的军舰都是以蒸汽机为主动力的,所以舰队每天都需要大量煤炭。一次丁汝昌发现送过来的煤炭少了10吨。10吨并不是多大的数目,可丁汝昌硬是反复追讨达5次之多,终于将这10吨煤炭要了回来。

1891年,丁汝昌率水师访问日本。在这次访日期间,他发现日本海军正在急速扩张,恐将成为中国的隐患。他回国后便立即上疏请求购买更多军舰加强水师实力。可是老丁的建议如泥牛入海,全无消息。他为此不惜和户部官员据理力争,被御史弹劾为“跋扈张扬”,却仍不断建议廷枢不可中断海军建设。应该说,丁汝昌对水师的建设算是尽心尽力,否则他也不可能15年里一直坐在“一把手”的位子上。

图_ 刘步蟾(1852年一1895年),字子香

再者,作为舰队司令,丁汝昌在处理与其他将领之间的关系上也做得很好。

众所周知,北洋中那些留洋军官自恃科班出身,时常讥笑老丁为“门外汉”。特别是刘步蟾,他作为旗舰“定远”号的管带(舰长),在舰队内的地位举足轻重。按照当时的规定,丁汝昌如果到“定远”号上,刘步蟾就必须给他腾房间。然而丁汝昌担任提督后,自称喜欢过简朴的生活,从不上“定远”号居住,而是住在一艘木制的小军舰“操江”号上。丁汝昌不动声色,就缓和了自己和刘步蟾之间的关系,不可谓不妙。

当然,有人会拿他与琅威理之间的“撤旗事件”来说他嫉贤妒能,即害怕琅威理危及其统帅地位。但琅威理争的不过是北洋海军的副提督,这个职位之上有丁汝昌,之下还有广大中国官兵,他又怎么能真正指挥舰队?

总之,丁汝昌在任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北洋水师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他的付出。

图_ 北洋水师中的外国人

图_ 甲午战争 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

指挥失误葬送舰队——北洋战舰:换谁也没戏啊!

甲午海战尤其是黄海大战无疑是丁汝昌最为遭人诟病的地方,有人指责他指挥失误,有人攻击他畏敌避战,更有人讽刺他在战术上驴唇不对马嘴。应该说,上述评价的确有一定的根据。但丁汝昌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及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还是需要讨论。

由于钢铁护甲的飞速普及,特别是随着克虏伯渗碳钢装甲的问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军舰“甲弹之争”的天平是向“甲”倾斜的。因而当时流行的海战战术是以横队迎敌、力求撞击破敌。北洋军舰的构造特点和性能恰恰是为这一战术设计的。

黄海大战中丁汝昌的布置,与1861年利萨海战中奥地利海军击败优势的意大利海军的打法如出一辙。这次海战不仅是距离黄海之役最近的一次大规模铁甲舰队对决,更是以横队阵型和撞击战术取胜的经典战例,对各国海军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_ 镇远号铁甲舰,清末北洋水师主力舰之一,属定远级铁甲舰 (镇远舰)

北洋的“超勇”“扬威”二舰本身就属于“撞击巡洋舰”,而作为绝对主力的“定远”“镇远”,其舰体中部对角布置的主炮,便是为了在接敌过程中尽可能将火力集中到正面。只不过由于清廷认为北洋成军后可高枕无忧,从而在海军发展上自废武功,大战爆发时水师舰船因缺乏必要资金进行维护而状态堪忧:纸面性能14节的均速,实际上只有12节,比日军慢了近3节。日军有97门速射炮,而缺金少银的北洋一门都没有。日军每分钟可以发射232发炮弹,北洋只有可怜的23发!

正因如此,北洋在接近敌人过程中因速度劣势错过了乱战的最佳时机,近距离内又遭对手速射炮攒射,战舰4沉1伤,损失甚重。可即使如此,清军仍达成了一定的战术目的。5艘敌舰遭创失去战斗力,且由于担心后劲不足,日军提前撤出战场,北洋因航速问题追击未果,但却成功控制了交战海域,并顺利完成了护送4000名陆军入朝的既定任务。

图_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至于最后的全军覆没,老丁也不能负主要责任。由于北洋水师自成军后就没有更新过装备,后勤弹药更是严重缺乏,因此李鸿章要求丁汝昌尽量“弃战保船”。于是,翁同龢亲自上阵,率“清流”言官弹劾丁汝昌,革去了他的提督职务。李鸿章连忙上奏,说明海军的苦衷,最终惊动了慈禧,这才让丁汝昌暂免处分,戴罪立功。

可见,老丁头上不仅有老李天天拍电报发指示,更有来自廷枢的无端责难。任谁在这个提督的位置上,都够喝一壶的了。他最后能与舰队共存亡,也实在是无法做得更好了。

图_ 北洋海军军旗

总之,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及北洋水师的覆没,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应归咎于清政府的颟顸自大与腐朽不堪。同时,我们有必要强调,当时清朝并无成就海军将才的背景,因此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水师提督,丁汝昌真的是尽力了。

作者:林森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中华书局;

【2】《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陈悦;

【3】《龙旗飘扬的舰队》姜鸣;

【4】《丁汝昌提督北洋海军之功过》范尧;

【5】《清史稿˙德宗本纪》《清史稿˙李鸿章传》赵尔巽。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代史#北洋水师#李鸿章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