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宜兴紫砂艺术传人华小其接受媒体专访
东方网8月30日消息:“我今年76岁了,已经从艺60多年了,由于常年做壶,我的手指关节已变形并且特别僵硬,握东西非常困难,但我将继续创作并将这门手艺和精神传承下去。作为一名紫砂艺术匠人,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贵在坚持、勇于创新。”宜兴紫砂艺术传人华小其于8月29日在沪举办的“华艺匠心话紫砂暨首套紫砂主题集邮交通联合卡首发仪式”现场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
图片说明:宜兴紫砂艺术传人华小其
华小其,1945年出生于陶艺世家,系清代制壶名家华凤翔之后,自幼耳濡目染,对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即紫砂工艺厂前身)做学徒,13岁起从事紫砂事业,由“紫砂七老”中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朱可心、吴云根五位大师亲自带教,尤其深得有“陈鸣远第二”美誉的裴石民大师真传,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并服务于紫砂工艺厂直至退休,为宜兴紫砂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图片说明:1962年师徒合影(中排中位:裴石民;上排左二位:华小其)
华小其是目前宜兴为数不多之传统紫砂工艺制作的老艺人,她为人低调,不重名利,不让人称“大师”。退休后厂内留任辅导一职被其婉拒,只居于宜兴一隅,深入研究紫砂五色土创作,传承上代紫砂匠心。她不问俗事、安心制壶、孜孜矻矻、乐此不疲,所制之壶传承传统特色,集实用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炉,且壶形逾百款,施技全面,“形、神、气、态”皆堪称一流。她在紫砂工艺厂所组织的技艺评比中曾首获一等奖,并于1990年受到国家轻工业部的表彰。直至现在,她仍坚持制壶,并培养其长子华晓亮,长孙华建潮成为新一代制壶艺人。
图片说明:华小其退休前,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的“工业美术贡献奖”
今年华小其已年近八旬,为庆贺其艺术生涯六十周年,传承工匠精神,活动当天,由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长宁区分公司、华小其紫砂艺术工作室、上海传戴文化发展中心、敦邦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推出的“华艺匠心——贺华小其紫砂从艺六十周年”集邮交通联合卡在现场首发。卡册封面及内页选用华小其工作时的肖像,整套卡册亦穿插其创作的五色土洋桶、早期小品套组等经典作品,并配以老照片、作品纪念张等内容,以此向集邮爱好者、交通卡收藏爱好者展示华小其从艺六十年来的精品佳作。著名国画艺术大师戴敦邦欣然为卡册题词、著名画家戴红倩为华小其绘制卡册肖像。
图片说明:“华艺匠心——贺华小其紫砂从艺六十周年”集邮交通联合卡首发现场
活动现场,三代紫砂艺术匠人——宜兴紫砂艺术传人、传统紫砂工艺制作老艺人华小其,裴石民第二代传人华晓亮及其儿子华建潮,还与广大市民及紫砂艺术爱好者共同分享了华小其从艺六十年来的心得体会及三代人制壶的背后故事。
图片说明:“华艺匠心话紫砂暨首套紫砂主题集邮交通联合卡首发仪式”活动现场
图片说明:三代紫砂艺术匠人分享华小其从艺六十年来的心得体会及三代人制壶的背后故事
当被问及“最喜爱哪把紫砂壶”时,华小其手拿一把石瓢壶分享道:“我非常喜爱这把三足扁石瓢。它是我在80年代创作的高难度作品,是在首位恩师裴石民大师所传授的牛盖石瓢风格基础上加以创新的。180毫升的实用容量配以第一代小红泥艳而不妖的色泽,以夸张而不失协调的曲线将壶身的坡度、嘴、把、钮的弧度(即桥梁弯度)体现得淋漓尽致。壶身的倾斜坡度,嘴、把高出壶身导致成型和理壶胚的难度翻倍提高,整壶的全手工创作成功最大程度上归功于裴石民大师严格施教下扎实的基本功。”
图片说明:三足扁石瓢(华小其款)
谈到基本功时,华小其显得很激动,她说:“裴石民大师非常注重扎实的基本功,经常不厌其烦地劝导学生‘吃了紫砂这碗饭,就要专心学、认真做,把基础功夫学到家’。我当时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将基础功夫运用自如,从而得到裴老的肯定。自此裴老将他的“拿手绝活”狮球、狮灯、南瓜壶、菊蕾壶、供春壶、串盖腰线壶、仿古、菊蕾、牛盖链子、传炉、葵仿古、洋桶、石瓢等倾囊相授。”
图片说明:牛盖石瓢(裴石民款)
她回忆道:“当年陶业合作社接到广交会的花盆订单,合作社将工作重心向紫砂杂件倾斜,裴老又将其制作杂件的高超技巧传授给我,大长方抽角翻口如意角花盆、长方凹凸块如意角花盆、仿真钵盂等都为裴老所授的高难度作品,这也为我日后制作紫砂重器打下了基础,因此非常感恩。”
图片说明:活牛角“明针”
她还提到了传统紫砂壶制作时使用的一个重要工具——“明针”。她向记者介绍道,“明针”是宜兴紫砂壶成型工序中壶表面精加工的主要工具,好的‘明针’取材于水牛角,其中又以活牛角为最佳,活牛角制成的明针使用寿命长、形体透亮,为制壶理胚的上上之选。“牛角明针”在华小其那一辈的匠人眼中举足轻重,他们认为使用“牛角明针”制成的壶有着塑料工具所不具备的“光色”。
图片说明:年近八旬的华小其仍在使用“明针”制壶
她特别指出,“明针”工具固然重要,“明针功夫”更重要。顾名思义“明针功夫”是紫砂胚体成型极其重要的特殊加工手法。“光货见真功”说的主要就是“明针功夫”,恰如古时紫砂匠人形容“明针功夫”的话:“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
图片说明:华小其壶艺作品
华小其告诉记者:“制壶时,每个部位使用的‘明针手法’都不一样,且使用角度也需要把握得当。使用时就好像手里抓着一只氢气球,多一分力气球炸了,壶体变形;少一分力气,球飞了,壶胚不光亮。当年裴石民、顾景舟等师傅抽查胚壶时,师弟师妹们都会先请我帮忙加几道‘明针活’完善下壶胚,以避免‘明针功夫’不好被师傅批评。”
图片说明:裴石民第二代传人、华小其长子华晓亮接受媒体专访
当被问及“如何鉴别一把好壶,壶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时,裴石民第二代传人、华小其长子华晓亮解释道:“易泡养是鉴别一把好壶的标准,而其根本就在于‘泥料’与‘明针功夫’,其中‘明针功夫’对紫砂壶制作尤为关键。”他说,“明针”,不仅仅是把紫砂壶表面压平刮整,也会使较细的颗粒(俗称“浆”)溢上表面。同样的窑温,“明针”工艺到位的紫砂壶烧结的程度就高。若烧结到位,不仅颜色周正,而且坯体强度高(不易破碎),紫砂透气不透水的特性才会被充分展现出来。虽不像瓷器的施加釉料,但生坯已极有光泽,“明针功夫”直接关系壶身水色,也直接影响到壶体表面“包浆”的形成。“牛角明针”自古有之,紫砂建厂时期,制壶匠人几乎都有,可惜步入工业时代,水牛角逐渐减少,好的‘牛角明针’价格高、使用繁琐、打理麻烦,加上现代制壶人为了追求效益,逐渐放弃了它。
图片说明:华晓亮壶艺作品
他坦言:“一把真正的好壶,一定要‘明针功夫到位’,而壶是否更易泡养的秘密正在于这‘明针功夫’的高低。宜兴紫砂手工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文化历史脉络、完善的艺术体系、完美的手工技艺传承,成为手工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我认为,有一流的心性,才会有一流的技艺,壶艺的最高境界是“虚静”。因此,当今能沉下心、耐住寂寞、静坐工作台稳拿‘明针’精雕细琢打磨,以工匠之心坚持做好每一把壶,使一件件紫砂作品焕发出别样的紫玉之光、艺术之美、文化之魂的壶艺人,显得尤为难得。”
图片说明:新一代制壶艺人、华小其长孙华建潮接受媒体专访
“奶奶如今已经70多岁高龄了,依然坚持使用“明针”制壶,她一生不追名逐利、不投机取巧,对待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令人动容。作为后人,我想,不管你是名不见经传的手工艺人,还是如雷贯耳的名家大师,都必须对紫砂工艺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本着对自已作品负责的态度,才算对得起上天赐予我们宜兴人特有的紫玉金砂和独特技艺。作为晚辈,我们一定会秉承工匠精神、汲取壶艺精华,将华艺匠心代代相传!”新一代制壶艺人、华小其长孙华建潮如是说。(文/一 茗 部分配图/朱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