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分裂时期便是东晋南北朝时期了,那个时候南北政权分立,北方五胡相互倾轧,战乱不断,而南方政权则在门第的拥护之下保全江东。起初南北两方力量相近,但是桓温北伐燕国失利之后,苻坚统领的前秦政权平定了北方,又在丞相王猛的辅佐之下是的国内大治。南北两朝的军事实力第一次打破了相对平衡,不过之后的淝水之战不仅埋葬了苻坚大帝统一中国的梦想,也让前秦走向了末路。
后来的南北朝时期,自从刘宋内乱失去了益州以及荆州大部之后,中国便一直处在北强南弱的局势之中。但是北朝却始终不能吞并南朝,直到隋文帝杨坚代周之后,才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故借此机会,我将从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军事实力占上风的北朝始终不能吞并南朝的原因。
南北朝时期的陶俑
引言
淝水之战作为南北朝时期规模最大,影响力亦是最大的战役,在中国的历史中一直被拿来讨论。前秦的苻坚大帝不听从诸多大臣的劝阻,也把一代名相王猛的临终遗言抛诸脑后,在慕容垂的支持下出兵试图吞并东晋。
《晋书》记载:“冠军慕容垂言于坚曰:‘陛下德侔轩、唐,功高汤、武,威泽被于八表,远夷重译而归。司马昌明因余烬之资,敢距王命,是而不诛,法将安措!孙氏跨僣江东,终并于晋,其势然也。臣闻小不敌大,弱不御强,况大秦之应符,陛下之圣武,强兵百万,韩、白盈朝,而令其偷魂假号,以贼虏遗子孙哉!《诗》云:‘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昔晋武之平吴也,言可者张、杜数贤而已,若采群臣之言,岂能建不世之功!谚云凭天俟时,时已至矣,其可已乎!’坚大悦,曰:‘与吾定天下者,其惟卿耳。’”
淝水之战前苻坚误认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之前,苻坚号称发兵八十万出征东晋,但是其主力部队主要由骑兵组成,步兵则更多地承担运输机后勤保障的功能。东晋士兵远少于苻坚率领的前秦部队,结果在刘牢之,谢玄的指挥下,他们杀得苻坚的主力部队丢盔弃甲,苻坚甚至有了草木皆兵的错觉。此战之后,苻坚带领的氐人主力尽失,羌人得以掌握大权,终于推翻了氐人的统治。而寄于苻坚麾下的慕容垂也得以回归燕国故地,成功复国。中国北方重新回到了混乱的局面。
《晋书》记载:“融于是麾军却阵,欲因其济水,覆而取之。军遂奔退,制之不可止。融驰骑略阵,马倒被杀,军遂大败。”
前秦于淝水之战大败于东晋
后来北朝的军队依旧按照少数民族的制度以部落为单位构成,直到北周宇文邕在苏绰、卢辩的帮助下改革兵制,成立了府兵制,至此才吞并北周,并且为后来的隋灭南陈提供了基础。
下面我就将从北朝的军事构成以及淝水之战的过程入手,分析苻坚失败的原因,以及府兵制的优越之处。
前秦的民族构成与淝水之败
自从永嘉之乱之后,许多北方的游牧民族进犯中原,并先后建立政权。汉人的生活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且由于后赵政权的石虎等君主对汉人实施了大规模的屠杀与劫掠,令中原的汉人数量大大减少。这些在中原的汉人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因此并不能成为成建制的部队。在祖逖北伐的时候,即使汉人们希望支持他,但是始终无法组成有效的力量。因此在苻坚出征淝水的时候,汉人也多被编入步兵部队承担运输的职责,并没有战斗力。
前秦宣昭皇帝苻坚像
而苻坚的主力部队则为其亲自带领的二十万大军与梁成带领的五万精锐。梁成的部队在淝水之战前,就在洛涧西岸为东晋名将刘牢之所破。
《晋书》记载:“晋龙骧将军刘牢之率劲卒五千,夜袭梁成垒,克之,斩成及王显、王咏等十将,士卒死者万五千。”
因此正面战场上只有二十万前秦军队。淝水之战时,东线还有桓冲带领的军队在进行骚扰,为了防守桓氏军队,苻坚派遣慕容垂带领他的鲜卑部队前往牵制。因此慕容垂的部队也成了淝水之战中唯一保全的前秦部队。
《晋书》记载:“诸军悉溃,惟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
时前秦大将慕容垂
后来苻坚在正面战场不敌谢玄,被杀得大败,而他的部队多为氐人,加上梁成在之前折掉的五万氐人精英,经此一战氐人元气大伤。
我们一般认为前秦政权是由氐人,羌人一起建立的,那么羌人的部队为什么没有参与战争呢。这主要是因为在苻氏称帝之后,为了稳固氐人的地位,他削弱了羌人姚苌的军权,减少了羌人的部队数量。但是经此一役,情势逆转,羌人重新成为军事优势的一方,而前秦也随之灭亡。
由此可见虽然谢玄等名将的战术是淝水之战的胜负关键,但是前秦复杂的民族构成,以及苻坚为了保证敌人保持民族优势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也导致了前秦强大的国力不能完全转化为战斗力,而且将帅不能齐心对敌。没有解决好的民族问题才是淝水之战中前秦的最大败因。
苻坚发动淝水之战原因探析
淝水之战几乎动用了前秦所有的国力,苻坚发动代价如此之大的战争必然有其背后的考量。诚然,统一天下是每一个君主的终极梦想,但这显然不足以支撑淝水之战的发起。
我们知道前秦之所以能够达到南北朝时期北方最盛的国力,离不开名相王猛的工作。王猛在投靠苻坚之后,深得苻坚信任,很快就领导了灭亡前燕的作战。而且在内政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新政策,辅以严格的法令,才使得前秦的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苻坚对于王猛也是推崇备至,他常把两人的关系与刘备和诸葛亮相比,由此可见苻坚对于王猛意见的重视程度。
《晋书》记载:“坚尝从容谓猛曰:‘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猛曰:‘不图陛下知臣之过,臣何足以拟古人!’坚曰:‘以吾观之,太公岂能过也。’常敕其太子宏、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其见重如此。”
前秦名相王猛
在王猛去世之前留有遗言,他嘱咐苻坚不要对东晋妄动刀兵。这样的建议在苻坚那里一定是很有重量的。而且在他提议发动淝水之战前,苻融也劝阻他不要出兵,否则羌人与鲜卑人很有可能趁机作乱。
《晋书》记载:“融泣曰:‘吴之不可伐昭然,虚劳大举,必无功而反。臣之所忧,非此而已。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监国以弱卒数万留守京师,鲜卑、羌、羯攒聚如林,此皆国之贼也,我之仇也。臣恐非但徒返而已,亦未必万全。臣智识愚浅,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奇士,陛下每拟之孔明,其临终之言不可忘也。’坚不纳。”
两位苻坚信任的重臣都劝他不要攻打东晋,那么是什么促使他最终下定决心出兵呢,我认为是由于其想要解决前秦的民族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历来都是低文明程度的民族臣服于高文明程度的民族。在魏晋时期最领先的文化就是汉学,苻坚想要让北方的民族臣服于自己必须完成汉化的工作。但是当时汉人的正统在东晋,如果不能征服东晋,那么苻坚便不能获得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支持。而如果不能完成汉化正统的继承,那么内部的民族问题便永远不能够得到解决。
因此苻坚针对东晋的军事行为其本来目的应该是为了解决北方政权的内部问题,不过在没有得到其他民族势力的支持下就贸然作战,最终只有迎来失败的结局。
苻坚墓表
北朝后续政权的民族问题
既然民族问题是北方争取拿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后面的北方政权又是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的呢。北魏虽然推行汉化,但是其军事体制依旧依托于鲜卑的部落制度。而且因为在全国境内不同鲜卑部落的汉化程度不同以及待遇不同,引起了驻守边境的鲜卑将领的不满,爆发了六镇起义,北魏最终分裂。
后来的北齐和北周都是鲜卑政权,但是他们采取的民族政策完全不同,北齐依旧沿用北魏时期的军事体制。而且为了讨好握有军权的鲜卑贵族,他们施行了鲜卑化的政策,对其境内的汉人进行打压,这样的政权注定不能长久存在,更遑论统一天下。
而北周政权在宇文邕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将军队变为皇帝直属,而且让汉族人民可以通过参军便可更其籍为胡籍,这在当时可以很好的激起汉人的参军意愿,并且消除了部分民族隔阂。
周武帝宇文邕
《隋书》记载:“建德二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再到后面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他进一步改革了府兵制,将职业军人变为半职业军人,在平时也要务农,后来恢复了之前的兵役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于军队的统治。而且他允许军队中的军人改回汉姓,汉化终于盖过了鲜卑化,少数民族的同化基本完成。至此,北方政权终于有了平定南方的力量。
隋文帝杨坚
《隋书》记载:“五月乙未,诏曰:‘魏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
评价
南北朝时期从苻坚开始,北方政府一直是实力优势的一方,虽然在宋武帝以及梁武帝期间略有反复,但是大势不变。不过北方政权的统治者一直由少数民族组成,其国家内部的民族构成也十分复杂,民族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之前,北方始终不能举全国之力攻击南朝,而是要对自己辖下的其余民族进行防范。直到府兵制的建立夺回了皇帝对于军队的统治权,以及汉化完成之后,北方的隋终于不饱受民族问题的困扰,顺江直下,消灭了南陈,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