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说明一下,曹操生前未称帝,代汉称帝的是他的儿子曹丕,至于曹丕为什么将国号定为“魏”,除了曹操、曹丕父子二人的封爵是“魏王”,其实背后还隐藏着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的原因。
(图源自头条作者地图帝)
中国历史上,以自己的姓为国号的极为少见,大家比较熟悉的也就南朝的陈霸先,作为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这一国号,正是因为陈霸先姓陈。陈朝之外,你基本找不出第二个,如果非要找出第二个,那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也算吧,这3个国家的国君分别是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算是以姓为国号。
以自己的姓为国号,本身就是很荣耀的事情。巧的是陈霸先在称帝之前,总揽朝政,进位相国,先封陈公,加九锡,不久便进爵为陈王,也就是说,陈霸先定国号为陈绝非任性而为,他是实打实的通过自己的封爵改国号的,春秋时期有陈国,其开国国君正是陈霸先的祖先陈胡公,而且级别不低,是侯级,与宋、齐、晋、燕等十一国都属于地位尊贵的大国。
我们回归正题,再说说曹丕篡汉为什么不以自己的姓为国号,说来,这和曹操的身世又有莫大的关系。
其实,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虽然《三国志》称其为西汉名相曹参之后,但另有说法说他其实是本姓夏侯氏,夏侯家族在曹魏这么受重视或能力证曹操的姓氏就是夏侯氏。而且,曹操之父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不简单,他历侍四代皇帝,很有名望,汉桓帝时就被封为费亭侯,曹嵩以曹腾养子的身份继承了他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曹操与袁绍关系交恶的时候,因为当年袁绍与曹操同是汉灵帝设立的亲军“西园八校尉”之一,对曹操的身世还是很了解的,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代写的讨曹檄文中就写到“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这一份檄文,简直如惊天之雷,直接将曹操本阉竖之后的事实大白于天下。事实上,曹操对于养祖父曹腾是很抵触的,他当权之后重用夏侯氏族人,其实正有认祖归宗之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乃宦官之后的身份严重制约了他,成为天下笑柄,不仅袁绍取笑他,连袁术、公孙瓒等二流角色也拿他的出身和他开玩笑,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及他的继任人曹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以曹为国号,这样岂不是坐实了他宦官之后的事实。
以自己的姓为国号,在曹操生活的三国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就算往前推数百年也属罕见,更何况曹操本不姓曹。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开始建国置官,魏公,是因为曹操当时的封地正是战国时期的魏国故地,都城邺城后来也成为汉献帝统治后期东汉的国都。不久,曹操又加九锡,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继任者正是他的长子曹丕。
同年十月,魏王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丕何等聪明人,取国号为魏,正是遂了曹操生前之愿。
由于曹操的出身复杂,特别是作为大宦官曹腾之后一直饱受各地诸侯的嘲讽,为了摆脱了这种身份上的尴尬,曹操绝无可能以自己的姓“曹”为国号,因为他本来就不是曹氏之后。
曹操的封地以邺城为中心,邺城后来升级为东汉的都城,献帝统治后期一直都在邺城生活,这里本就是战国七雄魏国之故地,魏国这个国家很不简单,当年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重用西门豹、子夏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终使魏国后来居上一跃为中原的霸主。曹操何等人物,受封魏公,加九锡进爵魏王,相信这一切都是他逼迫献帝所做的,说明曹操对于魏文侯可是相当崇拜的,他心里其实很想效仿魏文侯成为中原之主。
不仅是曹操,连曹丕都考虑的很清楚,以姓为国号,与篡国无异,篡国是要受千古骂名的。而魏这个国号,是汉献帝授予的,献帝置受禅台举行隆重的受禅仪式,是要昭示天下汉朝气数已尽,此时,以魏为国号岂不是顺应天命,可以堂而皇之的接受天命,不至于背个篡国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