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后的宁洱县梅子镇宽裕村波艾小组,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新民居在绿树掩映下,更加的耀眼;一条宽敞的水泥硬化大道,蜿蜒曲折如玉带系山腰;若隐若现的唢呐声从寨头传来,在八月连绵的秋雨里,顺着大道,绕过山峦,驾着彩云飘出大山。
梅子镇有着“唢呐、大号”之乡的美誉,而家住宽裕村波艾小组的王兴友就是唢呐、大号的传承人之一。顺着乐声,一路探寻,原来唢呐声就是从他家传出来的。见我们到来,他连忙放下手里的唢呐,让座倒水。黝黑的脸上拘谨笑,不好意思的说到:“下雨没出门干活,在家无事吹吹。”
王兴友一家三代人都是唢呐师父,打小就跟着爷爷父亲到处吹奏,耳濡目染之中,他也深深喜欢上这个乐器。此刻的他正坐在新建的住房前,与弟弟王兴仁一起学习唢呐调子,研究做芦笙。他感慨的说,现在日子好了,终于可以有空闲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原来,在脱贫攻坚之前,波艾是一个交通闭塞,贫、边、穷的小山村,大山、大河阻挡了人们探寻外界的希望。村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落后,靠着木枕头住着茅草房、叉叉房,种的玉米、小麦食不果腹,更谈不上发展。全村95户350人的建档立卡户,波艾组就有36户138人,而整个组也就48户184人,是每个干部提到都会头疼的地方。随着脱贫攻坚战役号角吹响,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在挂包联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各级干部职工、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波艾小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称为梅子“直过民族”。如今,宽阔的水泥大道直通家门口,摩托车、小轿车在村寨里自由行使;自来水管直接入户,一拧水龙头,水流哗哗;整洁明亮的新居,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厕所;家旁正开花的海船,挂满枝头的坚果、芒果、咖啡,厩舍里待出栏的猪鸡鸭,房前屋后瓜果满园,一幅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图正在渐渐清晰展现。
王兴友一家因为缺技术、缺资金、子女上学等困难被评为了建档立卡户,通过几年的帮扶,新房建起来了,产业丰实了,孩子上学方便了,更值得骄傲的是,他们父子两人在2019年申请成为了县级“唢呐大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责任和义务使他更有了学习的动力。在梅子镇,除了唢呐,芦笙、三弦也是男女老少信手拈来民间乐器,王兴友不仅唢呐吹的好,还会制作芦笙,他做的芦笙体型轻巧、声音洪亮浑厚、使用年限长,很多人慕名而来,每支芦笙300-500元不等,每每到兴起时,哥俩先来吹上一调过过嘴瘾,三朋好友在一起酒过半酣也会吹着跳上几调《二折歌》《顺江边》,农闲时,寨子里的文艺队时常聚在一起研究曲谱、歌词,大山深处飘出唢呐、芦笙与村民的欢快的“啊叔寨”!
王兴友说:“党的政策好啊,不仅帮助咱家脱了贫,让我的爱好有了用武之地,还给我增加了一份收入;我一定不负重托,把唢呐吹出大山。”
几年来,脱贫攻坚的步伐在梅子大地大步行走,扶贫干部尽心尽责,贫困群众甩开膀子听党的教诲,跟着党的政策走。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布局,“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思路,提质增效继续巩固传统产业茶叶、核桃、咖啡、甜棕;培育新兴产业坚果、晚熟芒果、佛手、香橼、生物药材;短期产业烤烟、生猪、黄牛、黑山羊、蜂蜜,实现了短期脱贫,中期致富,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立体种养遍地开花,昔日的边、少、穷一去不复返。
生活富裕了,群众的娱乐文化生活也开始丰富起来,梅子镇也致力于挖掘、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每年面向群众举办多期民族舞蹈,唢呐、芦笙、三弦等培训,举办民族民间运动会、文艺舞蹈大赛等,呈现出一幅歌舞升平,民族大团结的繁荣景象。
唢呐芦笙三弦声,伴随着梅子人民,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大路上,奏响奋进的乐章,奏出美丽乡村幸福新生活!
(宁洱县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