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刻意让别人喜欢上你,在心理学上是可行的,这3个方法值得一试

2020-07-19新闻17

何为爱情?从李宗盛的“爱恋不过是一场高烧”,到刘若英的“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爱情似乎更多地倾向于一种不够理性的情绪、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好像远远失去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赞颂的伟大、坚贞和美好。

果真如此吗?我想,或许伟大而美好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在它之下两个人生发出的、对彼此、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生生不息、不可摧毁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而喜欢和爱本身,很多时候确实只是一瞬而过的欣喜而已,而那种“欣喜”,在心理学家看来,只是在特定的场景下、一系列脑分泌物质和激素的上升罢了。

所以,至少从心理学角度上,“喜欢”的感觉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设计和操作产生的。

“爱的初体验”——黑暗效应和吊桥效应

知乎上有个话题讨论“一见钟情是什么体验”,有一个高赞回答说,就是“连脸都没有记清却记得他给你留下的心动”。

的确,很多时候,爱情的产生只在一瞬间,一见钟情、或者相处过程中的怦然心动,而心理学的解释是,那一瞬间的心动或许只是“PEA(苯基乙胺)”分泌过多的结果。

PEA是一种神经兴奋剂,能够让人瞬时间产生极度兴奋、激动的感觉,有意思的是,人们在遭遇危险时的恐惧也是由于大脑中分泌了过量的PEA。

而恋爱心理学中的吊桥效应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当一个人走在一座狭窄又高耸的吊桥上时,大脑会本能地分泌PEA来告诉身体警惕此刻的危险而使人心跳加速;此时,倘若碰巧遇见一个人,个体就会错将这种心跳加快理解成对那个人的心动。

所以,在和心仪的对象约会时,不妨选择一些“不那么安全”的场所和比较刺激的活动。

而黑暗效应则是利用了黑暗环境下,双方因对彼此的表情和动作看得不那么真切清晰、而本能地更容易放松戒备产生一种安全感,所以在电影院和西餐厅的约会环境下,双方对彼此的好感值会增加。

可见,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来约会见面,是可以引发更多的心动和好感的——而“爱情”或许就从此刻开始。

“爱意渐浓”——多看效应和身体接触

当然,瞬时的好感再怎样让人怦然心动、为之神迷,更多地还是来自身体的“应激反应”,很可能在下一秒烟消云散,终究难以长久。所以,重要的是紧接着“巩固”这份心动,让它真正发展成为爱情。

生活中,对于一些一开始不那么喜欢的东西,随着呈现次数的增多、我们会慢慢因为熟悉和习惯而喜欢上它们,而这就是所谓的“多看效应”。

在恋爱初期利用这一心理效应,可以使双方增加对彼此的熟悉感、而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以此加强对彼此的爱恋;当然,这种“多看效应”是需要掌握一定限度和分寸的,过度的呈现频率和高度的熟悉感反而容易使对方产生疲倦和厌烦。

恋爱中的人们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随着对一个人爱意的开启,慢慢地会渴望和他有一些更亲密的肢体接触,这正会因为——身体接触不仅可以反过来提升彼此的亲密度、而且能够给他们带来一种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所以,“心动”之后,除了尽可能多地出现在对方面前,不妨试着在有意无意间和对方进行一些身体上的互动,从而提升两个人的亲密度,使双方的感情迅速升温。

“无法自拔”——间歇性强化和沉没成本效应

玛格丽特在《飘》中写道,“再深刻的爱情也有疲倦的时候”,因为从心理学上来讲,不存在永远浪漫激情的爱情,爱情中那些激情的部分、终会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消失殆尽。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恒久美好的爱情存在,相反,好的爱情是能够在激情浪漫褪去之前、就建立起一种更为牢固的亲密和承诺的关系。

而心理学上的间歇性强化和沉没成本效应、或许才是使爱情保鲜的“秘密”。

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实验表明,同样是在笼中触动按钮便给予猫粮的两只猫,一只触动按钮便有食物、而另一只只是随机给予食物,结果反而是后者比前者更高频率地触动按钮。

可见,那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奖励更能够强化个体的行为,爱情中亦是同理, 与其无时无刻不给予正向的反馈,不如学着“吝啬”一点,让对方在这种间歇性的强化中不可自拔。

而当他像第二只猫一样,越来越频繁的“触动按钮”、付出的心力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就会更加没有办法割舍这段感情——这正是“沉没成本效应”作祟的结果。

对一样东西投入成本越大,越是难以放弃,即便它已经没有任何价值。所以,有时候在爱情中尽可能多地引导对方付出,不论是时间、金钱还是精力,这会使他越来越爱、越爱越深,而你,慢慢就能掌握这段爱情的主动权。

当然,爱情不能靠“算计”得来,但一些小技巧能够让我们更快地“俘获”一个人的心、更好地把握住来之不易的缘分。

“喜欢”和“爱”都很容易,重要的是双方能否在长久的岁月中矢志不渝地相伴相守、钟爱一生,不是吗?

#爱情#心理学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