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浦东水稻收割不断提升机械化水平,大大降低了损耗率。倪竹馨 摄
8月31日,浦东新区2020年水稻开镰仪式在位于宣桥镇的生飞家庭农场国庆稻基地举行,意味着浦东进入水稻秋收季。新区目前拥有17.4万亩水稻田,区农业农村委和各农业生产主体采取了机械化、品质化等多种手段,减少粮食生产全过程中的损耗,保障粮食安全。
当天的开镰仪式,是浦东新区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分会场活动之一。金黄色的水稻田里,几台收割机带着轰鸣声开足马力,在稻田里来回作业,收割下一茬茬水稻。
浦东新区农机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沈才标告诉记者,新区水稻收割作业已经100%实现机械化。“今天作业的888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比此前设备具备更高性能。”他说。高性能的效果,在损耗率上得到体现。据介绍,原先的收割损耗率在3%到5%,自从2016年换用新设备后,损耗率降低到了1%左右。如果按照亩产600公斤计算,相当于最多“增收”24公斤。
能够减损增收的机械化作业,已经体现在新区水稻生产全流程中的方方面面。例如,除了100%机械化收割,新区水稻种植也借助“机直播、飞播”等方式,实现了95%以上的机械化。新区农业农村委农业处处长薛循革告诉记者,机械化种植的好处,体现在“群体密度可控”,为后续水稻的防虫、机械化收割等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新区还连续多年提供财政补贴,在各种粮镇建设烘干库房,用技术化手段减少因天气原因而导致的粮食浪费。在生飞家庭农场,就有这样一个烘干库房。农场主黄生飞告诉记者,目前农场种植了约700亩的水稻,以前水稻收割后需要运到奉贤,借用他人设备进行加工,运输和加工过程的损耗在5%左右。“现在自己就有加工设备和存储设备,实现全程掌控,基本没有额外损耗。”她说。
稻谷倒入碾米机,经过六七道工序、十分钟的时间,就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在末端直接可以装袋。有了这样的设备,新区水稻产业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有了更多助力。
优品种、高品质,是新区农业的发展特点。“我们种植的优质大米,如果只是卖稻谷,十分可惜,所以我们要发展米业生产。”薛循革说。例如,生飞农场里的稻鸭共生模式种植的水稻,减少了除虫剂的使用,品质更好。黄生飞介绍,高品质的稻米,在后续加工中的损耗也相应较少。
除此之外, 新区农业部门还通过其他方式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例如粮食种植面积上的不断增加。薛循革告诉记者,新区目前有17.4万亩水稻田,加上小麦田,达到近2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远远超过18万亩的指标,成为新区抓紧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