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让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兰州 崛起的创新型科技城市

2020-09-01新闻4

创新从娃娃开始

机器人展示

工作人员实验中

2019年年底,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最新公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9》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报告明确兰州市通过创新型试点城市验收。这标志着自2010年科技部批复兰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始,经过不懈努力,历史翻开了里程碑式的新篇章——兰州市正式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依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在参与排名的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兰州市在“创新能力评价”排名第37位,西北地区第二;在“创新潜力评价”排名中,兰州市位于全国第32名。

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发展,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在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在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学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兰州市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安排,从人才培养到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打出了一组“政策组合拳”。尤其是2016年以后,我市连续出台《兰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即“黄金50条”)、《兰州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等“含金量”高的新举措,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截至目前,仅通过“黄金50条”,兰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共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扶持资金4.64亿元,为企业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减免技术转让等税收金额7.87亿元。为支持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科研人员投身创新创业、各类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与此同时,兰州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兰州市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组建“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企业研发中心”。为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成果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兰州市各级科技部门还与在兰高校院所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项目、人才、信息沟通交流,积极构建区域性的院地科技创新合作会商机制,产学研合作力度显著提升。已建成企业研发机构34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9家;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5家,孵化面积123.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1923家,在孵企业从业人员达1.64万人,培育众创空间118家;引进网易公司与市政府签署了共建网易(兰州)联合创新中心协议;与省科技厅共建的兰州科技大市场,已累计引进科技成果3561项,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340项,促成了301项科技成果在甘肃转移转化,发放科技创新券2亿元,提供科技服务21万余次。

我市科技创新能力获国家认可

市科技局局长王柠告诉记者,与市十三次党代会之前的2016年相比,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八个持续增长”。首先是科技进步水平持续增长。其次是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三是科技活动产出持续增长。2018年兰州市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为93.71%(全省为48.67%),增长11.29个百分点。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持续增长。2018年兰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71.5%(全省为54.74%),增长12.82个百分点。五是高新技术企业数持续增长。目前兰州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74家,增长152%,占全省总数的54.6%(全省为1052家)。六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持续增长。目前兰州市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45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1家),增长32.4%,占全省总数的47.37%(全省95家);建成众创空间118家(其中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4家),增长228%,占全省总数的48.16%(全省245家)。七是技术合同交易额持续增长。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为70.68亿元,增长44.78%,占全省技术合同登记额的36%(全省为196.42亿元)。八是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持续增长。截至2019年,兰州市已创新性地建成企业研发机构34家、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9家,增长160%和35.4%。同时,推动兰州市先后获批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兰州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8年,兰州市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274个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68位,在《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前200强中排名第91位、国内城市排名第19位。2019年,米尔肯研究所评选的“2019年度中国最佳表现城市”中,兰州市从2018年的第18名极速上升至第4名。同年12月,科技部发布的《2019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宣告我市已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我市排名第37,在参与排名的27个省会城市中位列第19。

全力打造创新示范高地

王柠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各级科技部门坚持解放思想,立足兰州实际,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带动作用,大力构建以“自主”“创新”“示范”为核心的大科技、大创新、大改革发展格局。2019年,市科技局统筹推进兰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州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提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兰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1+4+7”兰州自创区建设工作方案及配套政策,初步形成了系统完备、集成高效、相互衔接的自创区政策体系。兰州高新区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77亿元,增速7.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了19.2%。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上市公司分别达到308户、27户、25户,均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已拥有国家级孵化器4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9个,孵化器面积达到95万平方米;获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等国家级牌子13个;甘肃省十大绿色产业基金中,清洁生产、节能环保、军民融合、数据信息、先进制造、文化旅游6支基金已落户兰州自创区,首期规模达160亿元;兰州自创区已初步成为甘肃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集中示范区。

近年来,我市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激发创新活力。2019年,市科技局按照“四棒接力”模式,重新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发展产业为目标的全创新链的科技计划体系;组建了科技项目库、专家库,建成了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系统、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系统、科技项目验收系统和科研诚信公示系统,开始实行“红名单”和“黑名单”奖惩机制;新认定市级众创空间1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产学研科技合作基地8家、企业研发机构14家、兰州市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4家、兰州市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6家。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市科技局走在全国前列,打破常规、特事特办,首次单独就一个方面进行科技项目征集,并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推荐立项程序,放宽申报单位和人员条件限制,面向全社会征集支持疫情防控项目,共征集到36家企业、17家医院、5家科研机构和4家高等院校项目304个,这些项目的实施支持了我市疫情防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攻关,提升了我市疫情防控和临床救治能力,加快了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推进产学研合作服务企业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我市一直坚持纵横联动和机制创新双管齐下,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尤其是积极发挥兰州科技大市场功能,2019年,兰州科技大市场引进专业服务机构7家,推介科技成果及专利技术1049项,开展各类成果推介、项目路演及线下培训等活动21场,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落地57项,转化金额共计593.25万元,兑现科技创新券5307.1万元,引导开展科技服务17836项,形成科技成果179项,申请专利3998件;大力开展技术合同登记工作,2019年,全市共签订技术合同4653项、成交金额70.68亿元,同比增长12.6%,超出市政府下达的54亿元目标值31%;2020年以来,已签订技术合同1763项、成交金额40.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2%;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参展单位383家、展出科技成果920项、展品1260件,同比增长20%、21%、15%,签订成果转化转移项目合同218项、签约金额17.1亿元,同比增长14.7%、11.5%。

近年来,我市发展了双叶型人工心脏瓣膜、球菌结合Ⅲ期疫苗、鸡球虫病活卵囊疫苗产业化等一批生物医药产品;扶持了M20甲醇汽油、高稳定性高活性汽车尾气催化剂前驱体、中空纤维纳滤膜等新材料项目的产业化;研制了复合金属陶瓷缸套、500米级可回收式水下湿气流量计、高准确度电容薄膜型真空测量仪、光催化复合氧化水处理仪等仪器装置;转化了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从2017年起,我市改变以往科研经费“撒胡椒面”的现象,根据“瞄准重点领域、突出示范引领、坚持五位一体、强化创新转化”的原则,连续3年选列了十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创新项目,分别给予每项100万元和每项70万元的经费支持,累计支持资金5100万元,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收效显著。比如,窑煤集团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王爱勤团队合作开展的半焦高值利用项目,在2019年5月24日省政府召开的省属国有企业与科研院校技术成果研发承接转化推进会上,得到省上主要领导嘉许,认为在帮助企业消除半焦固废污染的同时,又提升了半焦利用的附加值,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院企合作的点睛之笔。而这一项目也是王爱勤团队获得的第二个兰州十大科技项目,此前承担的“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与同属“十大”项目的兰飞公司“心脏瓣膜外科创新技术及产品的建立和应用”项目并获2018年国家科技奖二等奖,这在我市历史上尚属首次。再比如,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仿campath生物相似药的研究开发”项目,有望打破国内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控制的现状,实现年新增产值5亿元,年新增利税1亿元。这两类“十大”项目创新水平突出,成果转化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成为促进兰州市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推器、引导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以2018年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兰州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审时度势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围绕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冶金、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培育发展新产业,布局实施新项目,有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2019年,加强自创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出台了《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兰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总体要求、重点工作、保障措施三方面对自创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谋划。目前,已成功引进和落地以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华为云计算、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云计算基地等为代表的大数据产业项目,以九江德福年产5万吨超薄铜箔项目和正威10万吨合金铜等铜精深加工项目为代表的新材料项目,以李灿院士团队千吨级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项目和中能新能源高能环保醇基燃料项目为代表的精细化工项目,以宝钢化工与方大炭素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项目为代表的冶金项目,依托严纯华院士研发团队技术支持、甘肃稀土新材料公司产业基础,在兰州高新技术区建设稀土功能材料创新研究院。

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持续提升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判断一个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能力的重点评判标志之一。为了能更好的推进我市企业的传新发展和研发能力,我市一直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574家、占全省总数的54.6%,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40家、占全省总数的33%,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了111家,48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骨干企业。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大难题,我市各级部门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从而破解企业融资难、创新资金短缺难题,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2019年,全市各部门落实《兰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共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扶持资金9969.15万元,企业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减免技术转让等税收金额达46610.12万元;兰州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兰州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2019年共向5家企业投放基金9320万元;今年,两支投资基金已完成对佛慈集团等4家企业的尽职调查,计划向佛慈集团投资2.5亿元、向兰州助剂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亿元、向甘肃中人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投资4000万元、向甘肃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兰州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已向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计划向佛慈集团投资5000万元;市科技局还支持兰州自创区设立了2000万元中小企业风险补偿资金池、4.5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2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并通过动产抵押、股权出质(出资)登记等融资平台,帮助企业融资1.54亿元。同时,我们加强科技项目争取、凝炼、储备、上推工作,推荐30家企业获得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1.2亿元,组织369家中小企业申报研发成本补贴,组织199家企业申报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项目,组织237家企业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已征集储备国家、省市战略部署项目83个、“新基建”项目26个。

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条件之一。近年来,兰州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整合优势资源,集成政策效应,立足省会城市人才制高点和集聚区优势,多点发力、多措并举,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充分发挥了人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王柠告诉记者,“我们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创新和创业并进、个人和团队并重’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围绕产业实际和重点企业,紧贴创新发展需求,不断深化人才项目支持方式改革,加大本土人才开发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2014年起,市科技局根据市委人才领导小组赋予的“负责市级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组织管理”职责,依照《兰州市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及其配套政策,强化“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理念,坚持“人才引领、项目支撑、突出属地、扶持小微、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原则,扶持资助了一批创新带动能力强、人才引领效果好、社会效益显著的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形成了以科技项目实施为依托、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的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4年以来,市科技局先后出台了《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流程》、《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指南》等规范性制度。按照初审推荐、实地考察、专家评审、人才领导小组会议审定等环节认真组织实施,采用“人才+项目”的组织模式组织项目,突出了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千七百”产业发展、军民融合、畅交通治污染等重点,注重了项目的科技创新属性,考量了人才的引领性。

2019年,我市组织了第二届“活力金城”兰州市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向获奖单位发放研发补助资金780万元,有效发挥了创业人才挖掘选拔、宣传展示、培养提升、交流推介“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作用。期间,市科技局认真落实省市人才奖励政策,兑现市级奖励扶持资金385万元,柔性引进院士、专家23人,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5人、各类实用人才710人,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1000余人。2020年上半年,在全面了解我市人才队伍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市科技局配合市委组织部形成了《兰州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瓶颈和对策研究》、《进一步支持兰州高新区、兰州经济区、兰州港务区、兰州榆中生态创新城聚才用才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的若干措施(初稿)》。同时,紧盯“十大生态产业”人才需求,配合市委组织部,协调发改、工信、人社等部门,启动了《兰州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指导目录》编制工作,并从全市重要人才政策文件中摘取148条“政策干货”进行分类归纳,编制形成了《兰州市人才政策一本通(初稿)》。

近年来,我市立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精尖紧缺人才的需求,创新引才方式,吸引各方英才来兰创新创业,真正实现了海纳百川引人才,先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663人。通过连续五年的项目实施,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已成为我市将宏观人才战略转化为可操作性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推进人才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探索建立了柔性引才的体制机制同时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同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的组织实施为我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以及社会民生改善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理 文/图

#新冠肺炎_社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