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说起做宫廷菜的餐厅并不多,因为宫廷菜制作工艺复杂,讲究吃饭的礼仪、排场、场景,讲究菜点如同一曲酣畅欢腾的交响乐,和谐交奏,相激相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国烹饪不断丰富、发展、自我完善之历程的主旋律。
清宫御膳:努尔哈赤到康熙用膳简约 乾隆到康熙用膳铺张
仿膳饭庄继承、发扬了清宫御膳的特点。清宫御膳和其他朝代御膳有所不同,御膳融入了很多民族属性。御膳不仅用料珍贵,而且注重肴馔的造型。清代宫廷在烹调方法上还特别重视“祖制”,许多菜肴在原料用量、配伍及烹制方法上都已程式化。如民间烹制八宝鸭时只用主料鸭子加八种辅料;而宫中烹制的八宝鸭,限定使用的八种辅料不可随意改动。
奢侈糜费,强调礼数,这是历代宫廷饮食生活的共同特点,清代宫廷饮食生活在这两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皇上用膳前,必须摆好与之身份相符的菜肴,御厨为应付这不时之需,往往半天甚至一天以前就把菜肴做好。清代越是到后来,皇上用膳就越铺张。
有关资料显示,努尔哈赤和康熙用膳简约,乾隆用膳每次都在四五十种,光绪用膳品种则以百计。因此,清宫饮食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空前的。清宫风味结构主要由满族菜、鲁菜和淮扬菜构成,御厨对菜肴的造型艺术十分讲究,在色彩、质地、口感、营养诸方面都相当强调彼此间的协和归同。宫廷宴礼名目繁多,惟以千叟宴规模最盛,排场最大,耗资亦最巨。
仿膳饭庄:第一家正统宫廷风味老字号
历代封建皇帝为了满足他们生活上的享受,都设有机构庞大的“御膳房”。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原在清宫“御膳房”的厨工随之散居北京。
1925年,北海公园开放时。原在清宫菜库的赵仁斋邀请孙绍然等几位“御膳房”的厨工,在北海公园北岸开设饭馆,仿照清宫“御膳”的做法,制作各种菜点,故取名“仿膳”。是中国第一家专营正统宫廷风味的老字号饭庄。
仿膳饭庄几经波折,解放后,“仿膳”一度歇业。于1956年8月正式恢复仿膳风味,并聘请原清宫“御膳房”的5位厨师,充实技术力量,扩大经营范围。于1959年迁到现址南岸漪澜堂、道宁斋内。由于其菜点继承了清宫廷风味特点,制作精致,色形美观,各式菜点讲究清、鲜、酥、嫩,深受广大国内、外宾客的欢迎。
漪澜堂、道宁斋是琼华岛上一组主要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封建帝王享受的地方。解放后先后两次大规模整修,用来开设饭庄。建筑总面积为2224平方米,使用面积1188平方米,共有大小餐厅11个,可承办宴席25桌。著名菜点有:凤尾鱼翅、熘鸡脯、炸佛手卷、油攒大虾、蛤蟆鲍鱼、风凰趴窝、豌豆黄、芸豆卷、小窝头、肉末烧饼等90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满汉全席共有134道热菜,48道冷荤,此外还有各种点心和水果。
清宫御膳流向民间 成就仿膳特色
仿膳 传承糕点制作工艺
清宫御膳就是 “满族的饽饽,汉族的菜”。仿膳在95周年生日庆典上发布了极具代表性的宫廷糕点,继承了传统宫廷点上制作工艺、食材搭配的基础上,开发了更多的新口味。
仿膳点心以制作精致,色形美观,口味讲究,继承了清宫“御膳”清、鲜、酥、嫩的特点。糖醇桃山皮苹果杏桃饼、糖醇桃山皮核桃乳酪饼、桃山皮抹茶红豆饼、桃山皮红酒蔓越莓饼、椒盐饼、金桔雪花饼、红豆香蕉炭黑饼、松仁枣泥炭黑饼、豌豆黄、佛手酥、驴打滚、小窝头、翡翠桃心等13款点心。仿膳在糕点制作上,坚持纯手工打造,无任何添加剂。
仿膳继承清宫“御膳”清、鲜、酥、嫩的特点 经典传承御膳精华
在仿膳生日晚宴上,厨师们为食客献上了玉掌献寿、花开富贵、御袋献宝、宫廷四喜饺、圆梦烧饼、罗汉大虾、菊花鱼、口袋豆腐等宫廷名菜。宫廷四喜饺和玉掌献寿是这次仿膳新推出的2道菜品,宫廷四喜饺属于满族饽饽,而玉掌献寿是传统宫廷菜品扒熊掌演变而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仿膳提倡“厉行节俭”的社会责任,提倡分餐制、餐食光盘,品尝御膳佳肴美味,感受传统宫廷餐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