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刮风下雨,每日清晨,宁化县翠江河城南村河畔,周边村民都会看到这样一个身影。他身穿迷彩服,手持夹取器,腰系蛇皮袋,时而蹲下拾起岸边垃圾,时而俯身查看水质水情。
他就是巫长水,今年53岁,宁化县城南镇政府聘请的河道专管员。土生土长的他,被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为“水佬”。
翠江河是宁化县的“母亲河”,由县内主要河流东溪、西溪交汇形成,属全县最下游且河宽水深的河流,全长48.28公里,流域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流经城南镇城南、鱼龙等5个建制村。
早些年,因为治理管护不够到位,翠江河出现了河道淤积、垃圾漂浮等现象。这条哺育着宁化人的“母亲河”,成了百姓心中的“伤心河”。
“河长制”工作开展后,城南镇下大决心全面改善翠江河面貌。镇里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的要求,对翠江河进行生态清淤、建设生态护岸、生态修复提升……让翠江河的面貌重换新颜。
河流需治,更需管护。镇村两级选聘9名熟悉水性的村民担任河道专管员,负责区域内的河流管护工作。2017年,热心公益的巫长水经报名考核后,成为一名河道专管员。
巫长水主要负责管护翠江河的城南村河段,河道全长11.75公里,流经斑竹自然村等人口密度大的几个村庄,是全镇流域第一道关口。任职河道专管员后,巫长水就对责任河段进行全面详细的摸排。
河段有几个污染源、几个排污口……只有初中文化的巫长水手绘河流地图,把掌握的河道排污口、河岸工矿企业、在建工程项目等标记在地图中,哪些时段容易出现些什么问题,他都了然于胸。
“巡河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一天能巡6公里左右,两天就可以把整个河段全覆盖地巡一遍。”巫长水说,一旦遇上雨季,河道泡沫、塑料袋等杂物多时,他得花更多时间在打捞和清理上,巡完整段河道就需更长时间。
巡河不易。夏天,37度的高温下,巫长水巡一趟河就得喝掉3壶2升装的淡盐水,衣服湿得能拧出水来。长时间暴晒在烈日下,他的肩颈、手背被晒得黝黑。冬天,寒风刺骨,河水冰冷,因要捡起河畔零星垃圾,即使戴着手套,巫长水的双手总是长满冻疮,右手手指关节变形。
城南镇淡水鱼资源丰富,总有些村民触碰红线,趁夜间时段,在翠江河电鱼。那段时间,每当家人熟睡后,巫长水就一人拿起手电筒,轻手轻脚地出门,沿着河边巡查。在巫长水的坚持下,翠江河再也没有发生过村民电鱼的现象。
为适应智能化、信息化巡河护河,一向节俭的巫长水放弃使用多年的老人机,购买了一台智能手机。只要得空,他就带着新手机,向镇里、村里的年轻干部请教,怎么操作巡河APP、怎么进行“9999”操作、如何进行图片编辑等。
巫长水深知,保护翠江河除了需要管理员管护好,更需要村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护。平日里,巡河结束后,他总要向周边群众宣传河道保洁的意义,号召大家不要往河里倾倒垃圾。他还会结合工作中的所见所闻,编发爱河护河的微信、美篇,联合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队、护河志愿小分队开展巡回宣传。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沿河群众的护河意识不断提高,往河道中乱扔垃圾的现象逐渐减少。翠江河水变得更加清澈,河里鱼虾畅游,岸边白鹭栖息,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翠江河养育了我,守护好她,是我的责任。“巫长水说。(记者 雷露微 通讯员 黄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