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聊一聊明朝纸币——“大明宝钞”那点事

2020-09-01新闻10

今天突发奇想,想写一篇关于“大明宝钞”的文章,希望大家看到后能引起思索。

货币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钱、钞本身足以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情况,中国货币产生的早,并且发展为一种货币文化。它涉及了文字演变、金属冶炼、书法艺术、雕刻和印刷水平等广泛的领域。中国的货币最早出现要追溯到夏朝的时候,那时候是用天然贝壳来代替货币,这算是中国货币的起源了。直到现在纸币的流通、包括电子支付的兴起,中国的货币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北宋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历史考证,“交子”最早在成都万佛寺内印制。此前唐代也曾出现过具有汇票性质的“飞钱”,甚至远在西汉,也曾有过一种“白鹿皮币”。不过,正经的纸币,还是从交子开始的。

好了,简单说两句纸币的来历,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当皇帝以后,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朝流通的铜铸币,制作成本有点高,国家有点吃亏,然后也发现铜的价值也比较低,如果老百姓用来买卖一些贵重物品,比如房子,那拉一车铜币去做交易也很不便利,考虑如果用金子银子,在当时那个年代,金银开采量还很低,不足以支撑整个货币体系,那怎么搞呢?朱元璋想了想,决定向刚刚被干趴下的老对手——元朝借鉴下经验,于是也学习起了元朝的做法:发行纸钞、禁用金银。

大明宝钞正面

大明宝钞背面

结果就是印了上面这种大明宝钞,也就是当时的流通纸币;大明宝钞由桑皮纸制成,呈灰黑色,该纸币是世界上发行的面积最大的纸币,币值分成了6个等级: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两百文、一百文。一百文以下就用铜钱进行交易。为了照顾当时大批不识字的老百姓,朱元璋还非常贴心地做了精心的设计,在纸币上画上一串串的钱币图案,一串代表一百文,一贯就是画个十串, 可通俗易懂了。

结果却造成了明朝最大的通货膨胀时期,朱元璋的脸被打的啪啪作响,为什么?因为朱元璋发行的大明宝钞在当时根本就不值钱,老百姓信不过。朱元璋对元朝的学习止于皮毛,他只看到了元朝发行纸币、禁用金银,却没有洞察到元朝货币之所以能够流通并且币值稳定,在于元朝前中期所发行的货币都是有金银作为储备的,百姓可以直接拿着钞票到"钞库"兑换真金白银,百姓才会认为他们手里的"钞"和金银一样值钱。

朱元璋不知道发行纸币背后的各种金融准备,他以为只要有朝廷的权威作为保证,那钞票就会有信用价值,而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在老百姓眼里,你大明朝廷拿这张纸来换我的金子银子,然后收进国库自个儿享用,而我却不能拿宝钞去换回来,这不是耍流氓吗?大明宝钞的实际购买力不如面值的三成,老百姓去商家买东西,如果是用宝钞结算,对不起,货物卖完了,如果你私下掏出几两银子或是几串铜钱,那商家会把你带到后堂去,给你想要购买的商品。

民间不认可宝钞,就连明朝大部分的官员也对宝钞是敢怒不敢言,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叫花子出身,比较抠,所以他给官员们的俸禄也很少,通常是宝钞加一些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当作官员的俸禄,由于宝钞的购买力太弱了,让本来工资就少的官员,在生活开支上也是拙荆见肘。

每年朝廷要支付给官员、军队大量的大明宝钞,因为民间早就不认可这种宝钞,理论上大明宝钞还有一两文铜钱的价值,但是根本无法购买货物。大约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前后,一些地方的宝钞开始贬值。特别是南方两浙、江西、闽、广一带,民间重钱轻钞,钞一贯,只能换铜钱160文,若按铜钱购买力不变计算,用纸币计算的物价已经上涨了六倍。民间开始私用金银交易。政府虽然一再重申不准使用金银交易的禁令,但宝钞仍在继续贬值。初行宝钞时,米一石值钞一贯,到天津建卫时的永乐二年,已上涨到米一石值钞三十贯。大臣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发行太多而又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回笼。于是政府实行“户口钞盐法”,以配售食盐方式强制收钞,每户成人配食盐一斤,收钞一贯,儿童减半。但收效甚微。仁宗时(1425年),又增收“门摊课程”,即凡市肆开店的买卖人家都要用宝钞交纳门摊课。

尽管如此,民间仍不愿用钞。到宣德初年,米价已达宝钞五十贯,政府不得不允许民间用实物交易,又把门摊课增加了五倍。正统九年(1444年),米价涨到宝钞一百贯,政府已放弃用银的禁令,上上下下不愿用钞而用银、钱。成化年间(1465-1487年)一贯钞只值一文钱。到弘治(1488-1505年)、正德(1506-1521年)年间,钞法实际上已废止不行了。

此后,明朝基本上没有再行纸币。明末天启、崇祯年间,都有人力主恢复行钞,特别是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崇祯皇帝本人也接受了行钞的主张,并设立了内宝钞局,日夜赶造。但此时明朝江山已摇摇欲坠,京师传闻李自成要攻北京,没有人肯用白银去换纸币,明朝最后的行钞努力,终于没有成功。

最近数字货币的消息满天飞,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在下方评论。

#明朝#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