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朋正在装梨
记者在采访余朋
8月12日下午,当记者来到睢县董店乡刘阁村采访一名叫余朋的脱贫户时,被停在村道上的一辆驻马店牌照的大货车挡住了去路。现场很多村民一边过秤,一边往这辆大货车上装梨。记者注意到,这些黄色的梨子又大又圆,而且用黄纸包装后装箱外运。一问才知道,正在忙着卖梨的,就是脱贫户余朋。
今年46岁的余朋2014年被村里定为贫困户。
刚刚干完活还没有歇口气的余朋很快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这就是卖往驻马店的梨,一斤一块多,这一车就走了五六吨。”满脸汗水的余朋对记者说。
几年前,看着村里的年轻人从外地打工回来带回大把大把的钞票,余朋也想外出务工。但余朋兄弟两人,弟弟一家常年外出务工不回家,年迈的父母需要有人照顾,家里得有个男人撑着。再说,自家的孩子都在村里上学,出去之后他也不放心。
守着家乡的耕地刨食,妻子气不过,独自一人外出务工了。虽然知道外出打工能挣更多的钱,但余朋决定给孩子和老人一个依靠,留在家里寻求致富路。
2014年被定为贫困户后,余朋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独自承包了村里的50余亩地。从开始种植玉米、小麦,到后来尝试着种植西瓜,他摸索出了不少的增收方式。
“咱虽然包地没有经验,但也不能一直‘麦茬棒、棒茬麦’,后来我学会了套种经济作物,啥值钱种啥。”余朋说。
但不论怎样,有劳动就有收获。当年年底,余朋就有了两万元的收入,成功脱贫。
虽然脱贫了,但还不能致富。不能致富,就有返贫的可能。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稳定致富呢?余朋把眼光落在了种植果树上。
当时的刘阁村是个贫困村,为了加强产业发展,在帮扶队的帮助下,村里决定发展梨树种植产业。这一点,正好符合余朋的思路。
作为共产党员,余朋带头种植了20余亩梨树,品种有圆黄、晚秋、中梨一号等。没有技术,学!为了掌握种植果树的技术,余朋认真参加县里组织的培训,还多次专门到商丘学习。宁陵县石桥镇的万亩梨园,他更是多次前去拜访。
“这种黄梨子,两年就可以挂果,三至五年就进入盛产期,确实是我们致富路上的好帮手。”余朋说,“如今,梨树己经到了收获季节,亩产果子8000斤到9000斤,按照今年的市场价,每亩能收入1万元左右。20多亩,你帮我算算能收入多少钱?”余朋笑着让记者帮他算账。
梨园内不仅仅是收获梨,还能收获其他作物。余朋在梨树下不仅套种大蒜、香菜等经济作物,还在梨园内养殖了鸡、鸭、鹅。这些,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致富的道路总会越走越宽,余朋的致富道路正是这样,他不再满足于当前的模式,他要走出一条更宽广的产业发展道路。
2020年,在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余朋和另一户贫困户挂牌成立了“刘阁果蔬农业合作社”,一下子流转土地500余亩,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发展订单产业。
走出去放眼全国,经多方走访,合作社最终与徐州市一家农业服务部达成协议,在刘阁村大规模发展甜菜种植。
甜菜是一种像萝卜的作物,由于糖含量高,生吃时给人一种甘甜爽口的感觉。另外,甜菜中也可提取化妆品原料,种植前景广阔。
据估计,甜菜亩产最高有5000多公斤,订单保底收购价每公斤1.6元。日常收种可带动贫困户100余人就业,2020年上半年合作社仅支出工人工资就将近30万元。
个人致富了,也能带动贫困户实现土地流转。贫困户有平时务工和合作社分红两项增收。如今,前来合作社务工的村民都习惯称余朋为“老板”。一开始不习惯,久而久之,余朋也就承认了这个称呼。
“从生活困难的贫困户,没想到现在当上了小老板。这里面不仅有我个人的付出,更有党的惠民政策的支持,还有驻村书记的帮助,帮助我贷款,帮助我找致富项目。能有现在的生活,感谢党的领导。”采访结束时,余朋对记者说。
帮扶感言
帮扶人:
驻村第一书记 闫再朝
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又要兼顾子女的学业,作为留在家中务农的中年人,被纳入到贫困户时,余朋的压力还是挺大的。贫困不光荣,扶贫不仅要给资金、给政策,更重要的是要转换贫困户们的发展思路,知耻才能后勇。余朋肯吃苦、有干劲,愿意接受新事物,因此我们也愿意扶持他发展产业,做带领全村致富的党员代表。选路子、教技术、搞服务、做后盾,慢慢地走出了一条坚实可靠的致富道路,也带动了村里留守人员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