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清朝同治年间老照片:天子脚下的官民与社会

2020-09-01新闻9

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相机记录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1871年,他进入北京,凭借出众的沟通能力接触了各色人等,见识了各种生活场景,并拍下了照片。

骑驴子的老人。

资深厨师及其徒弟。

1871年,大清帝国的主宰者是15岁的同治皇帝载淳,因为他尚未成年,治国理政的事务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处理(以后者为主)。那几年,大清帝国总体上还算平静,洋务运动正在积极推进,出现了所谓“同光中兴”的局面。

教会学校。

在北京,汤姆逊以好奇的眼光看待这里的一切,高官显贵、贩夫走卒、闺中丽人等等都是他拍摄的对象。他的照片有很强的纪实风格,对社会百态都有生动的反映,如今成为研究晚清历史的珍贵史料。

杨姓官员家里的女眷。

汤姆逊认识了杨大人,因为杨大人对摄影很感兴趣,二人成为好朋友,经常在一起探讨西洋器械。凭着这种亲密友谊,汤姆逊得以进入富丽堂皇的杨宅内拍摄,甚至与他家的女眷也有接触。

北京一座寺庙外的活人塔。

塔里罩着一位僧人,他只能通过四面的窗口与外界交流。汤姆逊拍照时他已在塔里关了几个月了,而且没有要立即出来的意思。他此举的目的是要募集到足够的善款用来修复破败的寺庙。

正要登上马车的官员。

京城官员出行皆可坐轿,但实际上坐轿的官员很少,“京堂三品以下无乘轿者,以轿须岁费千金,一品大员始有多金可雇轿役也”。更多的官员坐马车出行,不仅成本低,而且速度更快。

身穿大袖袄子、马面裙的老妇。

满族妇女与她的儿媳和孙子。

汤姆逊对满族妇女的发型很感兴趣,他写道:“这种(发型)样式简洁而优雅,让人不禁猜想它一定是特意设计成这种角的形状,以使佩戴者在与她的丈夫顶撞的时候不落下风。”他的这种猜测真是好笑。

满族葬礼中的打幡人。

打幡人通常是乞丐或穷人,承办丧事的人为他们提供服装。

大高玄殿的“弘佑天民”牌楼。

大高玄殿是皇城之内的道观,明清两代皇帝常到此祭祀祈雨。

#清朝#汤姆逊#同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