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渔樵耕读 造福桑梓——春晖使者陈志远

2020-09-01新闻3

故乡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词语,对故乡的思念余光中是这样说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何人们总对故乡留有一份真挚的热爱,也许是这片土地看见他们笑过、哭过,见证他们从嗷嗷待哺到羽翼渐丰飞离过。有人选择离开这片故土,就有人选择回到故乡,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让故乡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陈志远就是选择回到故乡的游子,心甘情愿的离开繁华大都市回到生他养他的小乡村,心甘情愿的被家乡的“乡情、亲情、友情”羁绊在狭小天地。

1982年,陈志远出生在贵州省的一个小乡村,家中兄弟姐妹9人,生活环境艰苦,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利用课余时间挖野菜折耳根(鱼腥草)、采茶叶、打香椿芽、摘蕨菜、采芹菜到街上卖,小小的身影一蹦一跳,挽着裤腿,光着的脚丫沾着泥土,用辛勤劳动和家乡的野菜换来了人生第一桶金,交了书学费,买了学习用品。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生活环境好、交通便捷的贵阳城区安家落户。可回到老家中坝村牛坡,看到穷困潦倒乡亲父老,陈志远的心隐隐的发酸,就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生活得好一点。他的父亲是原来的老支书,小时候就总是看见父亲叼着烟杆愁眉苦脸的坐在在门前,当时不理解父亲的忧心,现在的他和父亲有了一样的心情,造福桑梓、泽被故里的想法就此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2014年,陈志远不顾家人劝说与反对,毅然决然的回到家乡清镇市新店镇中坝村牛坡,在中坝村牛坡承包了1000余亩的土地,创办了贵州渔樵耕读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了国内优质茶叶品种,规模化的种起了茶叶。尽管在创业的路上困难重重,但他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再加上坚韧不拔的毅力,他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为乡亲打造出一个“桃花源”。

万事开头难啊!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开创自己的基业,摆在陈志远面前的问题数不胜数,厂房选址无着落,投资资金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技术人员没有到位......在众多的困难面前,他没有放弃,自己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资金不足不能流转土地建设厂房,家人哪怕不理解也把土地拿出来给他修厂房,购进加工设备,只有把好产品加工出来,销售出去才能生存下去,花了半年的时间一个加工厂基本成型,来年春天便可以加工茶叶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茶叶销售量很好,实现了产销两旺的目标,创业之路有了好的转机。令人惊喜的是公司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这样,乡亲们既能兼顾家庭,又能补贴家用。陈志远深知仅靠自己的力量想要解决全村的就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发起组建合作社,动员村里有能力的人牵头组建合作社,有钱的筹钱,有地的投地,田间管理技术和茶叶加工依托贵州渔樵耕读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村民定期不定期的岗前培训,解决了大部分村民就业的难题。公司在2018年度还通过扶贫项目的方式,以178万元的集体资金入股在贵州渔樵耕读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股时间5年,前三年按入股资金的5%红利分红,第4,第5年按6%,7%的比例分红给我村的建档立卡的40户困难户及73户低收入户,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这几年随着产业的发展需求,原有的道路不能满足现有的发展需要,公司委托“村支两委”组织党员及村民召开“一事一议”投地修路的动员会,并由公司出资,将原有3米的小道扩宽到6米,让村民的出行更方便,同时也为当地的发展打下一定基础。经过公司全体员工及大家的不懈努力,激起村民返乡创业的热情,还动员了致富带头人分别成立了3家合作社,11家农业公司,为乡村振兴战略开创了良好的开局。

陈志远只是众多春晖使者中的一人,有无数的春晖使者正在倾其所有反哺家乡,为家乡的水更清、山更绿、人们更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作者:清镇市新店镇团委尹健萍)

#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