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李广爷孙——用笔吹出来的“名将”,飞将军身份是否夸大成分?

2020-09-01新闻7

李广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千百年来,人们常常喟叹李广的生不逢时,认为他功高不爵,命途多舛。文臣武将对他歌功颂德,许多怀才不遇的诗人更是以他自比,让他声名不熄。他的子孙,也一带被后人怜悯。

但历史上的李广一家,真如史书上那般,是个不被重用的大英雄吗?那就从他的军事才能和战功上细细分析一下,他是否真担得起古往今来,历史赋予他的声名。李广到底有多善射

一听说神箭手,很多人都会想起李广。李广神弓善射的名声确实很响,司马迁也经常记述他用箭术取胜。但实际上,一向推崇李广的司马迁真正说到李广的箭法,是这样写的: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这句话的意思是,李广看见敌人在逼近的话,如果不是距离在数十步之内,他估摸着射不中,就不会发箭。但只要他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声倒地。

古代一步约是相当于现在的1.3米,几十米以外能够一箭命中也是不容易,逼近敌人再出箭也是合理的做法。但要是想以此形容李广神射,这句话就显得有些太平淡了,很难看出李广有什么拔群出类的射箭才能,最多只能说他一句为人谨慎。而我们再翻开史书,司马迁描述另一个神箭手的句子是这样的: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养由基这样的水平才是历史上一直都推崇的神射手。就算真有什么夸张成分,至少证明李广还没能被夸到那个份儿上。由此看来,李广射箭好众所周知,但在史书上能否真正排得上名号,还是需要权衡的。

关于他射箭还有另外一个典故,是说他膂力过人,箭可入石。卢纶有诗写李广:“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句的艺术渲染力是很强的,这样一看,好像李广是随手一箭就有破石之力,射完箭后更是连看都不看一眼。这样,神勇威武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李广但找出历史上说李广射石的原文,是这样的: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所以,其实是李广看石为虎,大惊后误射的。射箭后,他前往察看,发现箭镞没入石中,对自己的超凡表现也感到震惊,于是连忙又引弓再射,结果却再也没有之前的表现了。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李广射箭入石完全是个情急之下的偶然事件,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而且平时也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至少在射箭方面,很多让人觉得李广可以称神的地方,细细探究起来,也没有那么惊人。

真实的战绩

汉代的时候,匈奴猖獗,汉武帝决心抗击,重用勇士,李广当然也在其列。那历史上的李广杀敌的本事和守关的能力究竟如何呢?

翻开汉代史书,在李广那段年岁,正值军臣单于和伊稚斜单于先后大肆侵扰汉朝。但直到匈奴退出河套及以西地带,李广发挥的作用好像都不是那么大。

匈奴不时大举出塞,掠夺财产,杀害平民。而李广自己虽然很相信自己的能力,喜欢出头,但射杀匈奴的战绩看起来总是不如人意。比如匈奴大举入上谷,烧杀掠夺,可当时与之混战的李广却没有记载下什么大成就,只知道他守住了自己的性命,逃回了汉朝。

按照汉朝的军法,李广亡失全军又逃跑,应受死刑,但后来只是被贬为庶人,过段日子又被征召,已经是给过他机会了。

李广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描述他几次成功的经历,也都是说他带领将士躲过了匈奴的追杀,没有全军覆没。遇到大的战役,他个人再怎么勇猛,最后都无能为力,只能保全自己和兵卒。而如果遇到一些小股部队,李广的箭术还是足够擒下几个人的,或者他直接守在城墙里,就没有什么大危险。

毕竟当时的匈奴虽然已经成长起来,但因为缺乏器械,不擅长攻城,也因此总是拿李广的性命没办法。这样一看,与其说李广是个带兵打仗的英雄,不如说他是个带领士兵活下来的锦鲤。

司马光还用同时代的程不识和李广作比较。当时李广和程不识都在边境带兵,都很有名,但兵卒们总是更喜欢跟随李广。是因为他神勇吗?是因为李广对他的士卒非常好。

史书上说李广平时在外扎营,吃饭喝水都让士兵先行,但最重要的是,他带兵比较随心,并不怎么排兵布阵,章程文书也能减就减。士兵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很多,活得都很快乐,当然都愿意跟随李广。

而程不识就是完全相反,每天紧锣密鼓地训练士兵,管理军事。士兵们都觉得他十分烦琐,程不识就说:“李广的军队管理很简略,抵挡不住匈奴的进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李广一直活了下来,但从军法上来说,他没有做到“兵事以严终”。

而且李广之所以如此军队管理,也不是因为自信于能带领将士取得最后成功,不是因为爱兵如子不舍得他们受苦。在汉代,“军吏畏亡将而诛”,从律法上说,将官出营被杀被俘,身边的卫士和下属都要被罚,而李广既没有带领部下胜利,逃跑的时候也没有犹豫,说他爱兵就有些生硬了。

李广李广之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之死不知令多少人扼腕,也造就了他的悲剧色彩,让人为他百般不值。

李广死于那场卫青和霍去病占尽风光的那场漠北之战中,是自杀。当时汉军出塞千余里,与伊稚斜单于率领的大军对战。身为前将军的李广却迷路了,等到卫青击败伊稚斜单于,引兵而归时,李广才匆匆和大军汇合。

这时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在那些正值壮年且英勇无比的战将的光芒之下,就显得有些太潦草了。而他这么多年来立过的战功也常常和罪过相抵,没有获封。此前向汉武帝请求随军,还几次被拒绝,好不容易才得到这次机会,但不仅没有立功,还犯了死罪。

百感交集、绝望悲愤,李广大呼天意,然后自绝。李广生前是有些声名的,死得又这么悲壮哀恸,当时的老百姓听说后,不管认不认识他都为他一哭,觉得他的故事很动人。

李广的子孙后代也和他一样,被修饰得失真。他的一个孙子李陵,善于骑射,被汉武帝嘉许。李陵也想抗击匈奴,就自荐说愿意凭着五千步兵,单刀直入匈奴的王庭,汉武帝也同意了。

但等李陵真正引兵作战时,却在匈奴的攻击下溃败。汉代军法云:毋远追为虏所诈。而他孤军深入,被匈奴包围,虽然也杀了很多敌人,但汉军也折损不少。落败的李陵和将领韩延年一起逃跑,被匈奴追杀,韩延年战死,李陵大喊无颜面圣,于是投降匈奴。而《汉律》有言:降敌者诛其身,没其家。汉武帝对李陵非常不满,后来还误会李陵给匈奴练兵,就灭了李陵一家。

李陵这下就彻底投降,乃至于后来,汉廷想接他回去,他怕因为当时的投降被问责,最终也没有回去。后人常常认为李陵本该是个有才华的大将,但却被人所误,但如此看来,固然李陵作战失败有多方原因,被灭家也有点冤枉,但李陵在世时确实没建立什么战功,别人战死他投降也是实打实的。

可这一串事情下来,人们还是对李广一家产生同情,觉得他们是生不逢时,是气运不济。但追本溯源,细细推究,在那个时代,以他们的战功和能力,最后的命运或许值得一叹,却远没有司马迁笔下那般壮烈。

小结

李广在汉代确实也可以说是一个有名的将领,不仅射术和武力高,并且很勇猛,很符合人们对英雄的期望。但归根到底,他的战功并不显,他的后代也如此。

司马迁无疑是很崇敬他的,所以记述李广的战功时总是渲染他的武勇,掩饰他的战败,把他从一个出色将领直接拔高成盖世英雄。英雄老死,壮志未酬向来是历代诗人心中永远的痛,李广这么好的一个寄寓对象当然引发许多人的共鸣,人们当然愿意相信李广有多厉害,有多悲哀,也就渐渐模糊了历史原本的模样。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隋唐#君王皇帝#李广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