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文景”指的是西汉的汉文帝和汉景帝。虽然,刘邦辛苦得到了这个天下,但是,他面对的却是常年战争后的“满目疮痍”。所以,汉朝建国初期,采用的便是“黄老之术”,也就是减免赋税让大家都可以缓口气。
于是,在文景二帝的“勤俭持家”下,国库变得非常充盈。据说,由于不用钱,连穿铜钱的绳子都烂了,且国家的粮仓更是堆满了粮食。用后人的评述:当时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经济文化水平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盛世”局面。
那么,老百姓的生活就真的富裕了吗?
其实,这些数据,都是在对比的基础上产生的。要知道,秦国15年就结束了,然后,进入到了长达百年的战争之中。于是,常年的战争,加上动荡的社会治安,使得老百姓无法真正做到修生养息,且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是倒退的。
之后,经过几十年的鼓励农耕、减免赋税以及和亲政策暂停与匈奴的战争,才让国家恢复了些许生机。只是,朝廷所执行的“黄老政策”,更多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读一读《郑里廪簿》,便可以了解当时底层老百姓的艰难生活,会让人颠覆以前的认知。
上面记载了25户人家的“情况”,加在一起一共有617亩田。平均一下,每户24.68亩,还不到官方规定的“一半”。当时的亩产量大概是一亩一石,(《汉书·食货志》“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这么计算的话,每户平均会有24.68石的产出。
如果计借贷种子为一亩一斗,那么,最终到手的是22.212石。据《史记·律书》记载,文帝期间,大家都很有钱,“粟至十余钱”。继续计算,如果,一石值“十余钱”,那就以“19”计入。以“击牛家”为案例,家中劳动力两人,有4张嘴要吃饭。
按劳动力计算,田平均为每人12亩。虽然,这远远低于平均的占有量,但还是必须完成当时规定的“2算”上缴义务。12亩产出为19*12=205.2钱,“郑里”2月份“每算”需要上交53钱*2算=106钱,所余为:205.2-106=99.2钱。
从以上数据来看,似乎有不少赚头,但实际上,还有田租、刍藁税(田刍)等等,都需要“支出”。这么一来,便没有了口粮。可见,对于这样的自耕农,在这样的“宽松政策”下,都面临着没有饭吃,要换了更为苛刻的环境,岂不是直接没有活路了。
其实,当时的政策,只是让有钱人越来越富,贫穷者越来越贫。尤其到了后来,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增多耕地不足,穷人更是没了站脚的地方。而当时的有钱人,只有一项和其财产有关的税收——“訾税”:根据自行申报的财产“缴税”,如果“瞒报”,将会有惩罚。
当时,《汉书·景帝纪》明确记载:“訾万钱,算百二十七也。”每1万钱,要缴127钱的“訾税”,税率仅有1.27%。与后来相比,这种财产税已经是相当低了。所以,这些富人们,只要满足了达标条件,其它的财产都会“遮掩”。
到了汉文帝时代,废除了“连坐”,使得富人们的财富,更加有了保障。所以,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来看,朝廷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在维护他们的利益,而是在“帮助”那些富豪们。当时,文帝对他们的征税是“十五税一”,到了景帝,又放水了,成了“三十税一”。
而老百姓呢?
先是失去了土地,再失去了人身自由,还身负“戍边、杂役、徭役”等“责任”。
所以,有观点说,这个时期的老百姓,生活是“幸福”的,这是何等的不负责任说法。如果,认真研究一下西汉的历史,“穷人吃人”、“被逼做强盗”、“卖妻卖儿卖女”的故事屡屡被提及。可见,所谓的盛世,都是对当朝的统治者而言。
这一时期,真正的下层老百姓生活,依旧没什么变化。有史料记载,在西北地区,农民没有冬衣,入冬后只好整日窝在草中。如果,必须要见官,只能身上“裹着草”,冒着寒冷去见。当然,这些官员,并不是来送“关心”的,他们只为朝廷做事,是来“催税”的。
所以,对这段“盛世”的理解,应更多从“民生”的角度去打分。其实,文景二帝,的确在“法制”上进行了改革,让其更具人性化。但是,在经济上的改变,可能还需更多数据去支撑他们的“所作所为”。
如果,国库充盈仅是满足了皇家的需要,而老百姓的口袋依旧空空,那么,只能说这一朝的皇帝真的是“无为”了。
正所谓,“无为而治”,可其中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循事实基础,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其实,不只是文景二帝,历史上其他的皇帝都是一样的。毕竟,他们代表的都是统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本朝的统治而已。
参考资料:
【《汉书·文帝纪》、《汉书·卷五·景帝纪第五》、《汉书·外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