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回忆儿时打草时光
沙土地上的农人,一年要有两次收获。一次收获粮食,名日“割地”;一次收获野草,称为“打草”。
“草”这个词,自农民口中说出来,在不同的季节,感情色彩会产生很大的区别。比方在春天,小草萌动,刚冒出一星绿尖,此时,只消“草”字出口,充溢的情感一定是激越和昂扬的,似乎明天即将发生一件天大的喜事;若在夏锄季节,此字出口,必携带贬斥、怨怒和些许的无奈,似乎家里正住着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近日不想离开,还要逗留许多天;而秋天一到,扛着钐刀、提着镰刀,在路上向人宣称“打草”去,这时出口的“草”字,刚溢满了喜悦、欢娱和满足,有点欢天喜地的味道。尽管此时野草还长在山野里,归大自然管辖,尚未成为他们的自有财产。
打草在收割前一个月或二十天。这个时间,恰好庄稼已经灌浆,正在晒米,无需浇水施肥,只要有阳光就够了。趁这个空档,正好打草。
大概从读五年级时起,一直到初二,每年秋季开学,学校都不上课,而是带着全体学生打草。没记住这些年打草是什么名目,应该冠以“学农”或“勤工俭学”这类的说法才对劲。反正,自开学的第二天起,我们早晨出家门,不再奔向学校,而是直接去草场子。
所谓“草场子”,实际上就是未经耕种的荒地。即不耕种,也不允许放牧,甚至连行人车辆通行都不允许,这样的数千亩甚至几万亩土地,从不曾经受践踏和损害,甚至连惊扰都不曾,野草在其间自由自在地独霸天下,所形成的景象,应该属于大自然的一道奇观。
莠草、野糊、扫帚草、益母草……几百种野草齐聚在这里,将大地厚厚地覆上了一层深绿。这绿色随着地势缓缓抬升,直到与蓝天白云相接。一时间,湛蓝、纯白、浓绿和炽烈的阳光交织在一起,将世界简化到了极致,颇似极简主义者的庭院或居室,甚至生活。
对于正在读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们来说,打草要比上课有趣得多。尽管也下达任务,但分量都不重。只消一个上午就能完成全天的工作量。整个下午的时间,我们都在草丛中玩耍。
打草这种农活,没什么技术要求,只需下力气就可以了。挥舞镰刀将野草贴地皮割下来,摞成一堆,待足够多,挑几棵莠草一样的高秆长叶植物,拧成一段草绳将其捆成一束,就算完成了打草的一个单元流程。
将草割下来是最有趣的。镰刀已在以前一个晚上磨过,明光锃亮,在阳光下直刺人的眼睛。将刀探入草丛,略一用力,嚓嚓嚓,无论是莠草还是猪毛菜,全都齐刷刷地倒下,没多大功夫,身边就会横七竖八地散落一片。
草场里的草既高又密,成年人走进去,差不多齐腰,最矮处也会超过膝盖。我那时年少,进入草丛后,只露出脑袋,略蹲一蹲,便没入其间,别人自远处根本看不到。
那些已经读中学的男生,他们颇具成年男人的体魄和力气,不屑于用镰刀,而是使用钐刀。这种工具由杆和刀两部分组成,杆儿很细,长两三米不等,尖端安一片一尺多长的刀。他们直直地站立着,两支胳膊把钐刀“抱”在怀里,从右向左,贴着地皮扫过来,只听一声长长的“嚓嚓嚓————哗”,如同频密的鼓点后一声小号的长鸣,倒下的草随刀划了个弧,拢成一大把,顿在钐刀停止的地方。
打草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惊喜。比方碰见“老瓢”,即可大快朵颐;逮住只仓鼠,可以当作宠物摆弄一阵儿;或者,遇上一些奇异的植物,尤其是可以当时就下肚的,便如原始人一般,无论是叶、花、茎还是果实,即刻席地而食。我还记得曾多次吃过野葡萄,它的土名叫“烟蚰”,有豆粒大小与葡萄形状相似的果实,酸中带甜,异常可口,再加上红中泛紫或带绿的颜色,一见就无法自拔。遇见它,便放下镰刀,专心致志地将一棵秧上的果实全部吃光。
有一年秋天,打草的时候,我竟撞见了一只野兔。它和我之间,只隔着几十棵野草组成的樊篱。当时,它正若无其事地趴着,似在小憩。草色都是深绿的,忽地出现这一块褐,我先是吃了一惊,随后再看上去,见两只竖起来的耳朵,方才判定是只野兔。我和它,仅咫尺之遥,我记得当时既没惊动它,也没打算捕捉或伤害它,就那么静静地凝视着它。它似乎有意拖延了一小会儿,突然间腾空一跃,消失在更密的草丛里了。
一个月过去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场子,除了零星的小丘似的草垛,便是一块块褐、黄以及暗淡的绿,像一块长了癞痢的头皮。贴着地皮的一层草茬儿,泛着深重的忧伤,现出了浩劫之后才有的那种苍凉,仿佛正努力地缩回到地表下面。
沙土上的人们,把从草场子里收来的野草,叫“羊草”,我原以为是“羊吃的草”之简称,其实不然,在沙土地上,确有一种植物叫“羊草”,农民们只是扩大了点外延而已。
有时,自草场子返家的路上,会碰上运草的车,由毛驴或马拉着。跺得高高的一车草捆,在路上轻快地跑着,如同一个会移动的庞然大物。技艺高超的装车者,还会将车上这垛草码得方方正正,有角有棱,车把式高高地坐在垛顶上,颇有点耀武扬威的味道。
对了,我还记得,草车一过,留下了一路醇香。那是一种干净、纯粹、带着明净的阳光的香气。
这些割来的草,晾干了,存储起来,冬天里喂养马、牛、驴、羊等家畜。后来,我突然明白为何收庄稼叫“割地”,而收野草却叫“打草”了。相比之下,“割”字,明显的要郑重些,正式些,颇有技术要求;而“打”字则表现为散漫些,随意些,不用讲究技术,胡乱挥几下,就算会干这种农活了。原来,打草收获的,是二等粮食,供应的对象是仅次于人类的牲畜,即为“二等公民”。如此说来,用上“打”还算是好的,算是给了面子的。因为对于牲畜来说,随便使用哪个动词,它们都不会有意见。
作者:李直
制图:马郁林
本文为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一经发现,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