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一生中,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弄清楚几个基本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的探索人类也许永远不会停止。对于个人来讲,也许一直到临死的那天,我们也许未必知道到答案。
解决这样的终极问题很难。但是,涵盖在这些问题下的小问题,却可以比较容易看清原委,探个究竟。比如说,有一个比较容易看清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却至关重要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完美,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完美的人?”答案很显然。人人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也不可能有完美的人。
然而, 这个观点往往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同时尽管它和日常生活以及心理健康到密切关联,其内在隐含的意思却被常常忽视。那么,为什么呢? 为什么在生活中这个观点没有被很好的理解和执行呢?
回想下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种种教育,可曾有人的父母和老师在我们幼年的时候曾经告诉我们:“孩子你已经足够的好了,只要你尽力就好了,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人。”我想可怕人少之又少,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家庭长大的人。这个看似很简单明了的道理,为什么我们富有智慧的父母和老师不懂呢? 为什么他们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一直被逼着去做一个“完美的孩子,完美的学生,完美的人呢”? 我自己从我的父母和老师那里从小得到的信息,永远是“你不够好,你可以做的更好!为什么你没有得100分,而是得了98分? 你为什么没有再仔细点?” 我相信,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也许都听过,我们很多人不会觉得陌生。
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不懂这个观点吗?我们的家长为什么如此的吝啬于他们的赞美和鼓励?他们当然懂得这些话字面的意思。但是,他们之中很少有人去探究这个观点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的家长、老师在生活当然明白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不可能完美,自己的孩子也不可能完美的人。但是,他们不能做到直指内心的去看待这个问题,似乎还抱有一丝的幻想,万一我的孩子就是那个可以达到完美的人呢?
其实探究根源,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自己内心缺乏安全感,缺乏对残缺、遗憾是人生的本质的深刻认识。守着不完美,抱有遗憾的人生,是一件让人无法忍受和接受的事实。他们害怕去面对生活的实质和生活的不完美的本来面目。
人类思想一直存在一个悖论。我们努力追求完美。但是,最终的极致完美的标准是不存在的,完美也是永远无法企及的。只可能日臻完善,而非抵达完善。这看似矛盾,其实可以相容。安然地接受现实的不完美,同时内心对完美从不放弃,这两者并不矛盾。他们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正反面同时存在,正能量和负能量此消彼长,互相滋养,阴阳和合。
懂得接受现实,安心于每个当下,也有很多的好处。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首先,可以让人免除焦灼,放弃执着和消除焦虑带来的不安全感,处于安然若素的心态。同时,更加懂得欣赏生活的处处惊喜和美好,做一个心里有安宁的人。只有内心没有安全感的人,才需要用不断的追求外在的肯定和价值判断来满足对安全感的需求。而事实上,越是去寻找安全感,就越会感到不安,继而加倍地去继续追求新的让自己觉得安全的目标,努力去寻求得到更多的外在世界的肯定和价值评判。这样的循环没有尽头,就是你耗费毕生精力也未必给你满意的答案。
探究其中,向外诉求安全感的生存理念,在本质上是否定一个人作为人的独立存在,否定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外在世界才是内心意义的标准。具体地讲,家人和老师的表扬,朋友、同事的肯定,以及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同。真正的安全感只有自己才可以给自己,自己首先要承认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变得自信,学习爱自己,告诉自己,“我已经足够好了,我不可能变得完美,我也不必完美。”这句话我们每个人学会对自己讲。当然,对这句话的题解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意义上,其背后的思想要和每个人的切身生存要关联起来,以及和我们自己对生活的体验真正的发生关系。
众所周知,智慧和知识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没有真正体验过的知识,只是知识而已,离智慧还很远,离指导自己的人生远而又远。只有真的可以体会到这句话对自己的生存而言的意义,才会感受到千斤重担瞬间卸了下来,整个人从内心深处变得明朗起来,幸福感自然的流露。
如果每个人在小时的时候父母老师对我们说,“孩子你已经做够的好了,因为你一直在努力,我爱你。”这个世界一定会少很多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少很多需要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只为了弄明白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的人。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起,告诉我们的孩子,“孩子,你已经足够好了,你不必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