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范进中举后至于发疯吗?如果把他的官职换成现代,换你你也发疯

2020-07-19新闻21

我们在初中的课本上都学习过“范进中举”的故事,当初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还记得老师是怎么讲的吗?我只记得这篇文章的主旨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封建科举制的批判,一方面是对范进心理抗压能力不强的惋惜。但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努力了那么多年终于考中了的范进会受到那么大的刺激呢?

在中国封建制度社会中,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所以在当时的所有职业中,‘仕途’是最受人追捧的一条人生路。那个时候好像只有升官发财,才会真正的受到乡里人的追捧,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样的思想让古时候的书生都过得很艰辛,不仅有“寒窗苦读数十年”、“一心只读圣贤书”、“头悬梁锥刺股”等等一代又一代的有关于书生辛苦读书的故事,还有对当时的这种社会、思想进行批判和讽刺的《儒林外史》。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却极大意义上描述出了当时的社会各界人士对“名利”的看法。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关于《儒林外史》中比较有名的“范进中举”这个故事。

范进中举之艰难

从故事的开端,我们知道,范进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中,家人都是务农的,但是范进不会做家务,也不会经商谋生,只知道一门心思的读书,因为当时读书是可以当官发财的,是会有一个很好的仕途,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可以改善家庭条件的。

要知道在科举制没有出现之前,官员和当时的皇位差不多都是世袭制的,也就是这个官位是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的。也就是说,有志之士再优秀,也不可能有机会报效祖国。所以科举制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但是当时由寒门子弟成为官员的门路也只有科举制这么一个渠道,所以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特别多。所有读书人都在挤破脑袋想要度过这个独木桥。因为当时的官员地位都很高,普通老百姓见了官员都是要行跪拜礼的,不管是什么事,都是要找相应的官员才能够处置。

所以当他们一旦在科举考试时考中了,就代表着他的身份地位会和同级的官员一样,是可以和他们平等而立的。所以“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范进认定了这一条路之后就开始一门心思的做着升官发财的梦,即使家里揭不开锅了也不愿意去劳作。

当时寒门弟子很多,有志之士也有很多,科举考试又是如此严格,所以每年都会有很多人落榜。正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能够考进榜中的,自然就是‘飞上枝头当凤凰’,能够受到乡里乡亲的尊重和吹捧,也能够让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有实现的机会。

所以这位虽然一直寒窗苦读,但是貌似并没有很突出的读书能力的范进一直没有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每年的竞争压力那么大,能够一直保持读书到五十岁也是挺不容易的。

范进中举后为何会疯?

范进一直考了几十年,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才由于周进的抬举,终于可以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五十多岁的范进努力了一辈子没有得到的功名突然到手,一时激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时的他也不单单是激动了,而是失了心疯,开始变得疯疯癫癫的。现如今的人看来,总觉得范进小题大做,觉得不至于如此。

但我们从当时的社会角度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他的发疯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首先在当时社会上,看一个人是否有成就,确实是和他的官职大小有一定关系的。当时的等级制度很明显,官员、老百姓、家奴等等这些人之间的地位都是不平等的。

当范进还是个童生的时候,不管是家里人还是同乡的人对他都是鄙视加不屑的,并且这样的鄙视一直持续了几十年之久。然而当传来他中举的消息之后,在他所生活的县城里都有很多有钱人来巴结他,一直很烦他的岳父也是开始对他阿谀奉承。这样明显的社会身份地位的对比,怎么还能让人以平常心对待呢?

就拿近年来的影视剧《武林外传》中来看,里面的吕轻侯也是一个身怀壮志但一直没有考进官职的穷酸秀才,虽然说在其中并没有人轻视他,但是从有些剧情来看,这也是他的一个痛点,是个不能拿出被人说的点。而且吕秀才的能力其实并不低,一直考不中也是有一定的社会原因的,有很多能力不如他的人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加官进爵,但偏偏就是轮不到他,由此也揭示出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让一些人白白浪费了大好的青春。

不过说到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除了他参加科举考试这艰苦的一生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官职”。要知道,范进中举之后,他的身份是可以和当时的县令平起平坐的。另外他手中的权利还可以免除自己手下人的徭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乡里的富商豪绅都要巴结他的原因。在范进中举之后还考取了进士的功名,成为了山东学道。

这个官职如果等位换成现代的职位,就相当于一个省的教育厅厅长,是类似于清朝的纪晓岚这样的人物。你想想,如果是你穷困潦倒了一生,突然之间告诉你,你通过了科级公务员的考试,可以有一个教育厅长这样职位的铁饭碗,你能不激动吗?

总的来说,范进这一生中有大半生都是活在别人的白眼之下,他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功名利禄突然之间就降临到了自己头上,为此喜极而泣也是情有可原的。好在他一直没有放弃,终于等到了成功的那天,成为了鲤鱼跃龙门的那个幸运儿!#范进#科举考试#读书收藏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却极大意义上描述出了当时的社会各界人士对“名利”的看法。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关于《儒林外史》中比较有名的“范进中举”这个故事。

范进中举之艰难

从故事的开端,我们知道,范进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中,家人都是务农的,但是范进不会做家务,也不会经商谋生,只知道一门心思的读书,因为当时读书是可以当官发财的,是会有一个很好的仕途,为国家做贡献,同时也可以改善家庭条件的。

要知道在科举制没有出现之前,官员和当时的皇位差不多都是世袭制的,也就是这个官位是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的。也就是说,有志之士再优秀,也不可能有机会报效祖国。所以科举制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但是当时由寒门子弟成为官员的门路也只有科举制这么一个渠道,所以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特别多。所有读书人都在挤破脑袋想要度过这个独木桥。因为当时的官员地位都很高,普通老百姓见了官员都是要行跪拜礼的,不管是什么事,都是要找相应的官员才能够处置。

所以当他们一旦在科举考试时考中了,就代表着他的身份地位会和同级的官员一样,是可以和他们平等而立的。所以“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范进认定了这一条路之后就开始一门心思的做着升官发财的梦,即使家里揭不开锅了也不愿意去劳作。

当时寒门弟子很多,有志之士也有很多,科举考试又是如此严格,所以每年都会有很多人落榜。正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能够考进榜中的,自然就是‘飞上枝头当凤凰’,能够受到乡里乡亲的尊重和吹捧,也能够让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有实现的机会。

所以这位虽然一直寒窗苦读,但是貌似并没有很突出的读书能力的范进一直没有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每年的竞争压力那么大,能够一直保持读书到五十岁也是挺不容易的。

范进中举后为何会疯?

范进一直考了几十年,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才由于周进的抬举,终于可以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五十多岁的范进努力了一辈子没有得到的功名突然到手,一时激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时的他也不单单是激动了,而是失了心疯,开始变得疯疯癫癫的。现如今的人看来,总觉得范进小题大做,觉得不至于如此。

但我们从当时的社会角度分析的话,就会发现他的发疯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首先在当时社会上,看一个人是否有成就,确实是和他的官职大小有一定关系的。当时的等级制度很明显,官员、老百姓、家奴等等这些人之间的地位都是不平等的。

当范进还是个童生的时候,不管是家里人还是同乡的人对他都是鄙视加不屑的,并且这样的鄙视一直持续了几十年之久。然而当传来他中举的消息之后,在他所生活的县城里都有很多有钱人来巴结他,一直很烦他的岳父也是开始对他阿谀奉承。这样明显的社会身份地位的对比,怎么还能让人以平常心对待呢?

就拿近年来的影视剧《武林外传》中来看,里面的吕轻侯也是一个身怀壮志但一直没有考进官职的穷酸秀才,虽然说在其中并没有人轻视他,但是从有些剧情来看,这也是他的一个痛点,是个不能拿出被人说的点。而且吕秀才的能力其实并不低,一直考不中也是有一定的社会原因的,有很多能力不如他的人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加官进爵,但偏偏就是轮不到他,由此也揭示出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让一些人白白浪费了大好的青春。

不过说到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除了他参加科举考试这艰苦的一生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官职”。要知道,范进中举之后,他的身份是可以和当时的县令平起平坐的。另外他手中的权利还可以免除自己手下人的徭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乡里的富商豪绅都要巴结他的原因。在范进中举之后还考取了进士的功名,成为了山东学道。

这个官职如果等位换成现代的职位,就相当于一个省的教育厅厅长,是类似于清朝的纪晓岚这样的人物。你想想,如果是你穷困潦倒了一生,突然之间告诉你,你通过了科级公务员的考试,可以有一个教育厅长这样职位的铁饭碗,你能不激动吗?

总的来说,范进这一生中有大半生都是活在别人的白眼之下,他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功名利禄突然之间就降临到了自己头上,为此喜极而泣也是情有可原的。好在他一直没有放弃,终于等到了成功的那天,成为了鲤鱼跃龙门的那个幸运儿!

#纪晓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