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养育男孩,最怕什么?

2020-08-31新闻12

我和你一样,第一次为人父母,没有“持证上岗”,时常会担忧会焦虑,家有一男孩,5岁,养育男孩,我最怕什么?

我怕孩子能量等级低下,与其羞愧不如骄傲。

最近阅读《好父母常常给孩子善意的连接》一书,接触到生命能量等级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经过30多年的科学实验,发明了生命能量等级的规律,他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不同的振动频率和不同的能量层级。能量层级,从低频到高频共有17个层次,决定了人生的状态和品质。羞愧、内疚、冷漠、悲伤、恐惧、欲望、愤怒、骄傲这些情绪的分值都在200分以下,等级和分数最低的情绪是羞愧、内疚,骄傲的分值相对较高。

在我们中国人的教育观念中最怕“骄傲”,骄傲是和翘尾巴、不思进取划等号的。有些父母看不到试卷的98分,只关注扣掉的2分,不会夸奖我们得到98分的努力和认真,只会告诫我们还有扣掉的2分要好好反思。又或者我们拿到了100分,也会补刀一句:别骄傲,肯定是这次题目容易!

等不来夸奖,我们却时常被这些话语光顾:“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呀,你看你爸爸妈妈每天那么辛苦,如果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他们!”我们一面忙着让孩子别骄傲,一面忙着给孩子制造羞愧感、内疚感,让他处在能量等级的最底层,以为的苦口婆心是给孩子“赋能”,却不自知深深伤害了孩子。

生命能量等级对于养育男孩有什么意义呢?

霍金斯发现人与宇宙万物一样,只是能量振动的频率不同而已。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振动频率,而相同频率的能量能够产生共振,高频振动可以带动低频振动共振能使低频变高频。

为了说明能量是如何从低振频转换到高振频,必须提到1665年荷兰科学家贺金斯所发现的“共振原理”:当两种有着不同周期的物质能量相遇时,振动韵律强大的物质会使较弱的一方以同样的速率振动,而形成同步共振现象。贺金斯曾在房间里的墙上并排放置不同速率的老爷钟,然后走出房间,第二天再回来时发现老爷钟的钟锤皆以同速率同步摆动,其后许多人相继重复此种锤实验,屡试不爽。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无意识地喜欢阳光、温暖、积极的事物,逃避阴沉、抑郁、消极的事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能量频率互动的结果!

霍金斯的测试发现:能量等级在200分以下的人占85%(1994年测试结果),全人类的平均意识能级2007年的测试结果是205。这个数字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沉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驱动我去成为一个高频振动的人,成为一个让孩子、爱人想要靠近的温暖的人。

育儿的路上,与其担忧,不如去提升自己,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能量,才能去帮助和带动孩子提升成长质量!

我怕孩子活在僵化的信念中,与其顺从不如破框。

我们常一不小心就活在了自己的固定信念中,并不自觉地想要“传承”给自己的孩子,比如小时候家长训诫我们“要离狗远一点”,现在我们也会给孩子种下一个信念:离狗远一点才安全。记得孩子小的的时候,不到两岁的年纪天不怕地不怕,会去抓小狗尾巴,会“打扰”小狗晒太阳,追着它满屋子跑,真真是“连狗都怕”的年纪。现在的他遇到小狗会本能地躲在我的身后,然后望着小狗的背影感叹一句“我好想和小狗玩呀,要是它不咬人就好了!”很显然我僵化的固定信念控制和限制了孩子的自由,让他不能体会与狗一起玩耍的乐趣,甚至会听到狗吠就莫名紧张害怕。

如何破除这种局限性信念,让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更加灵动自在?“破框法是一个快速有效地松动、突破自己局限性信念的实用技巧,可以即刻体验信念突破的喜悦和快乐。”——吴文君老师如是说。

第一个方法是破除“应该如此”的约束。例如孩子回到家应该先写作业再去玩,孩子应该睡前刷牙、按时睡觉等。如果孩子没有按照“应该”的标准去做,我们就会指责孩子的行为否定他的做法,让亲子关系立马紧张起来。其实冷静下来,扪心自问:孩子真的应该这么做吗?孩子放学回来不可以先看下自己喜欢的儿童频道嘛,毕竟栏目播出都是有时间的,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回到问题本质,这些固化的“应该”真的比亲子和谐更重要吗?

反观我们的日常,一个人的信念体系越局限,“应该如此”就越多,对外界的要求越多,更容易被外界“惹怒”,自由也越少!

第二个方法是去除“托付心态”。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托付心态”和外界互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想着托付给老师、学校,给他找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孩子大了想着给他托付给最好的领导和公司,会找关系给他介绍“靠谱”的工作;再往后我们想着给他托付给最好的爱人,忙着帮他相亲找对象……而我们自己呢,将自己的一生和孩子捆绑,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托付给孩子。如此亲子关系就变成了一种纠缠,很难自由呼吸。

比起事事依赖我的孩子,我更希望他能去除“托付心态”,照顾好自己,活出独立的人生。而我也将终其一生学习“不被托付”和“不去托付”,愿我们的人生各自精彩!

第三个需要破除的局限信念是“没有办法”。成功的人永远在为改变、解决问题找方法,而失败的人永远在为不行动找借口。

破框法是个非常实用的技巧,可以很快破除我们的局限信念,增加了自己生命的可能性,也更享受当下,而且这些改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孩子,让自己的生活更自由,也让孩子的人生更轻盈。

我怕孩子活成别人家的孩子,与其懂事不如独立。

著名作家、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论孩子》,诗的开篇就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这句话让人很费解:孩子是我生的养的,怎么就不是我的孩子了呢?!

其实这首诗是让我们更好地梳理亲子关系,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可以主宰孩子,不自觉会把自己的期待、喜好强加给孩子。而“主宰感”不能带给我们优越感,却时常增加我们的愧疚感,比如全职妈妈在说到自己孩子身体不好时会愧疚落泪,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上班族妈妈会觉得自己因为工作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没能给他一个更好的童年。你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也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决定一个孩子的生活状态。——我们以为自己可以决定一切,以为可以改造别人的命运,以为可以忽略对方的需要,这些“以为”隐藏的傲慢,会让很多父母对孩子产生内疚感和自责感,可能会忽略和剥夺孩子本身对生命的责任!同理,孩子对父母的过分心疼,又忽略了父母本身的责任。

吴文君老师告诉我们:父母和孩子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和位置上看待亲子关系,才能彼此放下傲慢,回到各自恰当的位置上!

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不用对孩子心怀愧疚,更不会说一些“因为你,我放弃了……”的话语造成孩子的困扰,也不希望孩子长大后给我安排“为我好”的生活,将我安置在他身边,又或者因为“父母在,不远游”放弃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

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乖巧懂事,凡事替人考虑,而是能够主宰自己的人生,不受世俗所困,独立而活!

我怕孩子玻璃心,与其宣泄不如自在。

周末去某书咖看书,刚进门就被一妈妈的电话声“吸引”,听了几分钟就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家书咖是消费落座,即使小朋友也是一人一座,下午这位妈妈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来店看书,给俩孩子点了一个蛋糕,自己出去看书,结果因为不满足消费落座的条件,一小朋友被营业员“赶出去”。目前孩子妈妈已经打了消费者协会电话投诉该店“强制消费”的行为,投诉了“不当行为”的店员,要求该店退费,目前正在找后台投诉,一直强调该店的不合理和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反复投诉并没有平复她的心情反而多次落泪。

生活中我们可能多少都会受到类似“不公正”待遇,你会愤愤不平地投诉处理,之后你还会怎么做?是的,我们应该尽快摆脱“受害人”角色。

我们无法控制事情的整个过程,当时我们要尽己所能在这个当下照顾好自己,不影响自己的正面情绪。

如果抛却“应该如此”的执念,植入新的信念,上面的场景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位妈妈及孩子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妈妈第一时间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们店员的行为不合理,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门店的规定存在不合理,然后安排孩子去书店非消费区阅读。之后和店员交涉,指出他哪些行为是自己不能接受的并协商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向消费者协会询问该门店的做法是否合理并如实反映情况,也可以在后台如实反馈门店不恰当做法及自己的诉求。最后可以选择和孩子阅读或者去吃些好吃的,妈妈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下彼此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可以教会孩子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权益。我想整个过程都是自主合情理且让人舒适的。

大人尚且时常要接受生活和情绪的考验,更何况是孩子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被情绪裹挟,会发出“小胖说不和我玩,那就都不和我玩,让我一个人吧”这些“控诉”的话语,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蹲下来给他一个拥抱,和他一起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和解,做一个自在的人!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更多的问题,我们会担忧会恐惧,但我们更应该去努力做一个高能量等级的人,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困在自己的僵化的信念中,做一个自在独立的人,常常给孩子善意的连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懂得自己的孩子,陪伴孩子自由翱翔!

养育男孩,最怕家长不忘初心,却忘了出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