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垃圾岛:岛国日均填埋400吨垃圾,每天增加4平米国土

2020-08-31新闻19

作为印度洋最有名气的度假岛国,马尔代夫年均接待游客量已多年保持在百万人以上,若以岛屿分级来计算客均消费(以5晚行程举例),6座超奢华岛屿的消费在15K美元以上,9座奢华级岛屿消费约10K美元,10座豪华岛消费大概要7K美元,剩下的才是所谓的六星岛、五星岛(马代从未有过星级岛屿评选,都是旅行社虚构的),但哪怕是居民岛的人均消费也很少低于2000美元。

马尔代夫陆地面积298平方公里,最近的岛国是675公里外的斯里兰卡,因位于赤道海峡而被当成早期航海家的印度洋补给站。1965年独立并加入联合国,80年代被欧美明星当成休闲聚会的指定度假地,“包岛”之风一度盛行。

如今,在马尔代夫生活的人口约有40万(含外籍务工人员),他们每人每天要制造2.8公斤的生活垃圾,而每个游客每天产生的垃圾更是达到3.5公斤以上,不到300平方公里面积的岛国又该怎么处理这么多垃圾呢?

去过的人应该有印象,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附近有座常年飘着浓烟的岛屿,经常往返马尔代夫的空乘机组曾经笑言,看到浓烟滚滚的“垃圾岛”就代表即将降落。

这座24小时飘着浓烟的“垃圾岛”叫斯拉夫士,曾经只是个7公里长、200米宽的环礁泻湖,被马累渔民当成分拣渔获、清洗渔船的临时港口(马累渔港常年拥堵)。

1991年,从印度运来的一艘小型登陆艇、4辆重型卡车、2台挖掘机和一个轮式装载机抵达斯拉夫士,渔民们这时才知道,泻湖要被改建成马尔代夫第一座垃圾填埋场。一开始马代居民很开心,以后再也不用为垃圾处理而发愁。然而,事情远远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最初的规划是,将泻湖挖出一座座可供填埋垃圾的大坑,外沿则用水泥预制板堆砌隔墙防止泄露。但挖出1030立方米的沙子后工程师才发现,继续挖下去泻湖会垮塌,因为整个斯拉夫士都是沙子构成的,除非浇筑大量深达数十米的钢筋水泥桩才能暂保稳固。这个提议被印度承包公司给否决了,直接在外围铺设隔墙。

事实证明,从印度请来的工程师不太靠谱,不仅设计严重有误,就连预制板最基础的抗腐蚀能力也被偷工减料,斯拉夫士还没投入使用,边缘的预制板就已腐蚀成渣。

可耗资数百万美元的斯拉夫士人工岛工程不能白白废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填埋,从马尔代夫200多座有人居住的海岛上,源源不断被运来的各种垃圾不经任何分拣、回收等处理,直接倾倒到在斯拉夫士岛上,使其以每天0.1米海拔的速度持续增高。

到达一定高度时在垃圾表面覆盖一层白沙,斯拉夫士从远处看去仍然不失“水清沙白”的美感。

7年后的1999年,马累居民在一次飓风过后发现,海岸上全部是密密麻麻的塑料垃圾,其中一个居民还发现自己三年前丢弃的塑料桌板又漂回来了。这个时候人们才惊觉这些垃圾从未离开过马尔代夫,也自此方知:

塑料垃圾填埋地下要200年才会腐烂,完全分解要1000年以上,而这个过程不仅会污染海岛本就缺少的土壤,其分解出的毒素对海水和海洋生物也十分致命。

除了被飓风吹到数百公里外的生活垃圾,斯拉夫斯被填埋的垃圾也因隔墙腐朽而逐渐泄露,在印度专家的“指导”下,马尔代夫垃圾处理方式做了一次“重大”改变:从直接填埋变成焚烧后再填埋。用印度专家的话说,此举不仅能减少垃圾泄露,还大大增加了填埋数量。

于是从2000年开始,斯拉夫士岛24小时飘散着滚滚黑烟,成为空乘机组们调侃的对象。

马尔代夫我去过好几次,虽说对斯拉夫士早有所闻却一直无缘前往,因为岛上禁止任何面向游客的船只停靠,只有本地渔民船只可以自由经停。上一次抵达马尔代夫时,正好遇到一个环保组织在马累宣传,其中一张图片令人心惊胆战:每年倾倒在斯拉夫士岛上的垃圾,堆叠起来的高度可达到640米,是马代最高建筑91米的7倍多。

那么,斯拉夫士现在是怎么处理垃圾的呢?通过向导辗转找到一位偶尔兼职带游客出海捕鱼潜水的渔民,他的弟弟桑斯特(化名)就在斯拉夫士岛上从事货运司机的工作。

有趣的是,刚登陆斯拉夫士时除了空气中一股塑料燃烧刺鼻味外,仿佛与马代其他居民岛没什么两样,沿着一条土路一直走到北面才看到垃圾填埋场的调度站,一栋20平米左右的小平房。

桑斯特在路上告诉我,斯拉夫士现在已经有54家公司入驻,其中近半是跟垃圾处理有关的工厂,其他的则是造船厂、水泥仓库、液化气装瓶站等等,全部都是高危工种。

由于桑斯特是本地人,也工作了好几年,和其他三个本地人被安排在一个有风扇的小房间内,而其余来自孟加拉、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工人只能住大棚房,40平米大小要住下三十四号人,没有床位就直接打地铺。在斯拉夫士,这样的工人约有300个,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休息一天,平均月薪在200-250美元之间。

桑斯特还告诉我,斯拉夫士原本的陆地面积只有2.5万平米,如今已达到43万平米。听完我愣了一下才掏出手机打开计算器,1992年至今28年也就是

10220天

(2019年),43万减去2.5万等于

405000平米

。也就是说:在过去一万天里,

斯拉夫士因填埋垃圾而每天给马尔代夫增加了4平米国土

那么,如今每天倾倒多少垃圾呢?答案是:2015年前每天1000吨,之后平均每天倾倒400吨左右,因为处理厂会挑选有回收价值的垃圾,压缩包装后运到印度二次处理,刚刚路过的那条路,两边都是垃圾仓库。

垃圾船

非桑斯特本人

桑斯特的工作就是把垃圾船的垃圾转运到焚烧场,在此期间要经过20多家回收公司分拣不同的垃圾。几辆大车先把数量最多的塑料挑走,然后是金属、电子、棉纺等等,就连建筑垃圾都有大集团来购买,美不胜收的“七星级”一岛一酒店,地下都是用这些垃圾加固的。

剩下的垃圾被装上货车运往指定的焚烧场,倾倒后需暴晒3-5日才开始焚烧。实际上,表层看似很干燥,下层却几乎都是湿的,这也是斯拉夫士常年飘荡浓烟的主要原因,一次焚烧通常会持续20天,遇到下雨则要50天。而正常情况下,每5天运来的垃圾就能堆出一座10米高的小山,再不点燃就会被风刮到海里。所以,很多人误以为斯拉夫士24小时处理不停,实际是5天焚烧一次。

马莱克来自巴基斯坦,与桑斯特相识于马累、相交于斯拉夫士,听说有“中铁”作客就提前下班。见面时他还在焚烧场,死活不肯跟我握手,一直说:“这里有毒,我身上都是毒,洗了澡再跟你拥抱。”

跟着马莱克回到棚屋才知道,斯拉夫士没有淡水供应,供电也只在晚上7-11点之间。这些工人只能在海里洗澡,然后回棚屋用淡水冲一下就算完成洗澡过程。

马莱克的弟弟比他还早来马尔代夫,现在已经是拥有一辆小皮卡和几个工人的中层收入者,同时也在管理站任职调度员,专门负责指挥货车前往指定地点倾倒垃圾,以确保斯拉夫士不会因重力偏差出现倾斜垮塌。

对于这份工作,马莱克的弟弟很满意,因为管理站是斯拉夫士唯一能全天供电的地方,开着空调对着电脑再打打电话,确实比哥哥的工作要舒坦的多。

临走时码头传来三长一短的汽笛声,代表一艘更大的垃圾船要靠岸了,在斯拉夫士,20吨以上的垃圾船大概有15艘,它们每天穿梭在各个有人居住的岛屿之间,视距离长远以每公斤0.1-1美元的价格回收垃圾(部分垃圾2-5美元),装满后再运到斯拉夫士进行分拣焚烧。

在同行的几个人眼里,斯拉夫士商机无限还可以长期运作,就是苦了携家带口的工人家属及儿童,每天都处在刺鼻呛人的浓烟中,只能长期戴着口罩(很多儿童有呼吸道症状)。

最后,桑斯特还提醒了我一句:马累方圆十里之内的鱼都不要吃,乘坐汽艇和水飞才能去的岛屿可以放心,因为马累人从不在这片海域钓鱼捕鱼,就算在其他海域捕到的鱼,也要仔细检查鱼肚里有没有塑料颗粒或黑色不明物质。

#环球旅行#垃圾#马尔代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