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晚清这两位皇帝真不容易,在饥饿中长大,甚至饿出了胃病

2020-08-31新闻15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皇帝应该是美味佳肴尽收腹中。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宫廷,有两位小皇帝却经常饿肚子,甚至落下了相伴终身的疾病。

他们是谁?又为何会在帝王家过吃不饱的苦日子?

他们就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和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两人均为幼年继位,手中毫无实权,只能听凭太后、太监们的摆布,为陈腐落后的祖宗之法“奉献”出自己的健康。

光绪帝画像。

清朝皇帝的御膳房分为内膳房与外膳房,饭菜一般由外膳房做好,装盒送到内膳房,内膳房有炭箱,上面放置着铁板,专门给外膳房送来的饭菜加热、保温。传膳太监一声令下,这些加热、保温多时的饭菜经过太监的层层传递,被送到皇帝的饭桌上。

由于饭菜加热的时间太长、次数太多,早已谈不上美味,再加上御膳大厨们的烹调技术“古老而无变化”,所谓御膳竟成了难以入口的摆设。

据清宫老太监的回忆:“(皇帝)膳食虽有四十八品,味皆不咸不淡,毫无滋味,令人生腻。皇上总说不好吃,依然不改。原因是怕皇上吃太多而生病。”

光绪皇帝画像。

更有甚者,在光绪皇帝的饭桌上,有的菜品因反复加热,竟已变质。据一位叫寇连材的太监记载:

“皇上每日三膳,其馔有数十品,罗列满案,然离御座稍远之馔半已臭腐……近御座之馔虽不臭腐,然大率久熟干冷不能可口。”

光绪的遭遇也发生在末代皇帝溥仪身上。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不过,溥仪比较幸运,可以借着太后、太妃送来的菜肴过一把口福。太后、太妃们可以自己设置厨房,雇佣民间大厨,做一些野味或可口的饭菜,这比“华而不实,费而不惠”的御膳好多了。

小皇帝溥仪。

排场大、味道差的御膳让年幼的光绪帝和溥仪常常食不果腹。于是,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找食物。据记载,光绪帝十岁左右的时候,饿得跑到太监住所翻食物,翻到一块馒头撒腿就跑,太监在后边追上,跪地哀求,他手中的馒头已经吃了一大半。

不过,在慈禧太后的严厉管教下,光绪帝并不能经常吃到太监的馒头,吃得最多的仍旧是难以下咽的御膳,以致于翁同龢在日记中多次记载光绪帝腹痛、呕吐。

宫廷在育儿方面迷信大夫们“节食”之类的嘱咐,加上祖制礼法、规矩体统的束缚,她们宁可让小皇帝饿肚子,也不让其多食,生怕消化不良。

溥仪。

溥仪曾回忆:“六岁时,有一次栗子吃多了,撑着了,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隆裕太后只许我吃糊米粥,尽管我天天嚷肚子饿,也没有人管……有一次我一连吃了六个春饼,被一个领班太监知道了。他怕我被春饼撑着,竟异想天开地发明了一个消食的办法,叫两个太监左右提起我的双臂,像砸夯似的在砖地上蹾了我一阵”。

结果,他从小就患上了胃病。

作为宫廷制度的组成部分——御膳制度,赋予了御厨与传膳太监们约束皇帝饮食的权力,祖宗之法将皇帝的“胃”与御膳房的饭连接起来。这大概就是封建制度的双面性——既给予了帝王之家的无上尊荣,也给予了层层的约束。

自古“皇室子弟,多疾病而寿短”,也不难在这种御膳制度中找到原因。

参考资料: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溥仪《我的前半生》,孙孝恩、丁琪《光绪传》

#清朝#溥仪#光绪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