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品评顾恺之《洛神赋图》

2020-08-31新闻2

顾恺之是东晋的大画家,其画作可谓是传世之作。姚最在《续画品》中如此 评价:“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张彦远在《历代名画录》中也将其画作定位为“上品上”。尽管亦有杂声,如谢赫在划分 27 位画家等 第时,将顾恺之的作品列在了三品,而陆探微却在上品之外,屈标第一。

顾恺之画作的精妙仍是历代品评家的共识。 诗有十体,形似、质气、情理、直置、雕藻、影带、婉转、飞动、情切和精 华。诗画本不相分,源为一物,均为情志的限时抒怀。依照诗的十体,本文从形貌、环境渲染、对山水外物的描摹和色调的运用四个方面来赏析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一、 形貌美

“风花无定影,露竹有余清”,“貌其形”是画之首务。

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 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是曹植的少时所爱。顾恺之对线条 的把握生动地刻画出了洛神不同于常人的面貌,其外表轮廓是分明的,但在神女 面容上的线条是轻柔的,与其朦胧的情景相对照,生动地展现了曹植笔下“仿佛 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神女形象,可谓线外达韵。顾恺之不 对人物面部表情作过多细致的刻画,体现了其“以神达意”的美学理想。

此外,顾恺之以外在的服饰来表现洛神不同于凡人的地位。洛神初次现身时, 其衣饰线条是柔软的,有轻飘之感。这正好映照了曹植对其“翩若惊鸿,婉若游 龙”的曼妙之美。

二、 环境渲染

“霜峰暗无色,雪覆登道白。”画的质气很大一部分在于其对环境的烘托。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通过对环境的渲染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神女所谓的“韵外之 气”,这是她不同于世俗本性的形迹。顾恺之着实为凸显其“性”做了很大的功 夫。除了前端所分析的对服饰以及眼神的刻画,其运用情景烘托的手法,塑造出 一种实为多重空间的非立体式构图。层层叠叠的云山的若影若现很好地对照了 “虚实相生”的笔触。但又不完全按照“远者为糊,近者为清”的原则,落日旁 的远山亦显出其细腻的轮廓来。

“游禽知暮返,行客独未归。”顾恺之通过洛神的回望,与曹植眼光的相交铺叙情志。

孔颖达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尽管顾恺之以画来 重新阐释曹植的《洛神赋》,这其中可能存在误读或者不尽达意的悖论空间。但毫无疑问,其主旨的切合度是被读者所认同的。

曹植以一系列辞藻来展现了洛神 的美丽,渲染我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悲剧,可遇不可即。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亦是直观了反应了这一爱情悲剧内涵。节选的这幅画作中洛神的回望是最重要的 情志表现。洛神的目光是和画外曹植的目光相交接的。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的慨叹呼之欲出。

三、 对山水外物的描摹

“隐隐山分地,苍苍海接天。”山水,外物之致的描摹亦是《洛神赋图》的精妙所在。

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疏密有致,纵深有度,文理可循。画卷上疏下密。同时上卷又以展现远景为主,刻画得较为朦胧,而近景刻画得清晰而细致。上下卷疏密不同,展现的场景也不同,将远景和近景安插在统一平面上,无言之中有一种的空间的纵深感。

而这种纵深感是需要接受者去解读的。我们可以知道在西方的后现代时期,强调一种平面感,反对阐释,要求以一种相片式的表面解读方式去看文学。而东方画作则不然,若是究其平面,中国画便显得呆板而缺少韵味。这是因为中国画着重于空间的书写,山水等外景对人物的塑造,而人物的面部表情是不会被放大的。

相较之于西方化,中国画更加注重一种宏观的深度模式。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很好地传承了这一点,其对空间的塑造正好是神女身份的阐释。 有形之见无形,不齐之齐。顾恺之在画作中通过上疏下密,远景近景的交来表达了一种纵深感。

我们可以发现,顾恺之表达这种纵深感的介物是无形中的云雾。在左上角那个飘渺的神女其从上到下是逐渐隐去的。线条开始变得不清晰起来,且用略浓的墨加以点染。这是云雾的存在。顾恺之并没有单单得点出一朵云雾,而是在空间的这一层体现相同的云雾浓度,使得神女架雾而远去就不显得 突兀。同时有体现了变化中又有统一的绘画风格。 齐之不齐,主次有分。尽管在某一横向空间上,顾恺之的用墨浓淡是趋于一 致的。

但顾恺之却没有将墨水从上到下,由淡变浓,而是在画卷的底部,呈现出与中部相比较为朦胧的淡墨。这体现了顾恺之统一中的变化,且在同一横向上,也有浓淡的交替。正如左上角神女那一方位左右延伸,从左到右,分别是浓淡浓淡浓淡,其中山的用墨最浓。

这是画家以墨水的浓淡来具象的绘画手法,显现出画面的真实感。上下为淡,中部为浓,除了表现云和山,云和树其区别外,亦是突出画卷的主体在于神女部分的具象化。

四、色调的运用

“空葭凝露色,落叶动秋声。”

顾恺之对《洛神赋图》色调的处理亦有应景应情之处。画卷是淡黄色的,一方面这是国画的标法,另一方面也应和着曹植《洛 神赋》背后的哀叹之情,凄清之境。整幅画有山,落日神女,云雾等意象。顾恺之清晰地描绘其轮廓的同时,将云雾的淡与山的浓相区分。

此外,山的外形用墨浓,中部用墨淡。又有落日的淡红色,神女服饰的淡色对整幅画的色调的调和, 使得画面和谐而不失其韵。

顾恺之画作的背后是其“传神论”的美学 思想,对其深究还需结合其余画作综合观之。

#书法字画#曹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