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紧追新时尚,居民行动被写进清源街道分类“教材”

2020-08-31新闻10

推动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到“新日常”,对于清源街道甚至北京来说都是一场大考,考验着街道的治理能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还考验着每位公民的文明水平。在这场考验中,老党员当“辅导员”、垃圾分类成了最佳亲子活动……每位清源人都提交着自己的答卷。

领头羊 党员带头当“辅导员”

枣园北里社区的垃圾分类守桶活动处于“失管”模式,没人特意叮嘱,但垃圾桶前却从不缺人,这还要从一次“招募”活动说起。

“为了推动垃圾分类的实施,咱们社区急招‘守桶员’,有空闲时间的在职党员们欢迎来报名。”早在枣园北里社区开展周末大扫除时,社区就给在职党员发出了“守桶预告”。还别说社区的在职党员特别“给力”,社区70多位在职党员积极报了名。

“特别想参加,但是怕和上班时间冲突。”在党员群里,见不少报名参加的人都有共同顾虑,社区工作人员想到了用共享文档来解决。一个共享文档,多人可编辑,社区分好时间段,党员根据自己的时间在文档中填上自己的名字,解决了社区在职党员“档期满”的问题,还为社区工作减了负。

而如今,共享文档一直在续写,每一个名字都是党员“先分”的见证。守桶结束,党员们也都不闲着,回到家就开始和家里人讲解垃圾分类,再通过家人传达给邻居。

新游学 守桶亲子档成热潮

在兴康家园社区,有着12年党龄的步建平也行动起来,带着11岁的儿子潘越报名当上了“守桶官”。

“我在守桶,你知道5号7号电池属于其他垃圾吗?”守桶的潘越还碰到了同学,上来就“硬核”唠垃圾分类知识,临走的时候还“赠送”同学一张垃圾分类宣传册。

“叔叔,您下次要记得提前分好类再来扔。”在妈妈步建平的鼓励下,第一次守桶的潘越没有胆怯,看到未分类的居民就上前提醒。“被小‘守桶员’一教育,还真有点不好意思。”被提醒的居民承诺以后再忙也要分好类,“管用”这是大家对“守桶员”的一致评价。

其实,这样的亲子陪伴方式已经成了清源家长的特色教育方式。“胆大了”“孩子更乐于交流了”“我和孩子成了朋友”,在家门口的公益“游学”中,家长和孩子都有不少收获。

提个醒 厨房垃圾≠厨余垃圾

“赵书记,今晚两小时的守桶活动,我有几点感受。”8月8日,清源西里社区书记赵福红收到一名党员写的感想,47岁的高彩荣提交了自己的“守桶报告”。“垃圾分类完全正确、参与分类但不正确、不重视垃圾分类”,高彩荣在守桶俩小时里将居民分成这三类。

初次守桶的高彩荣发现大部分居民都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就是分得不正确,让居民正确地垃圾分类,还得现场教学。“麻烦把您手里的厨余垃圾给我看一下。”原以为会被居民拒绝,没成想居民全程配合,打开就和高彩荣讨论了起来。

“厨房的不都是厨余垃圾吗?”高彩荣在现场教学中,不少居民存在这样的误区,“核桃壳、榴莲壳、大骨头等这些都不属于厨余垃圾”,她一样样拿出来和居民边讨论边分类……如今,通过高彩荣的反馈,社区还将依据“分类报告”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

来源:北青社区报大兴版

#垃圾分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