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甲午战争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特别是在这一战中,实际上公认清军具有较强的实力,但是却在作战中败给了日本,举世震惊,当然甲午战争的战败,和当时清廷内部庙堂纷争分不开关系,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来看,主和的不一定是投降派,而主战派也并不一定是爱国,而是有一定深层次原因。
甲午战争之前,实际上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关系已经极具恶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拥护光绪帝掌权,极力挑唆李鸿章与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的关系,特别是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其实已经遭到了清流太多的攻击,虽然担任了宰相,但实际上远离中枢,无召见根本无法进入朝堂。
清流党对李鸿章的抹黑攻击也上升到了对北洋舰队的攻击,甚至将诸如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也统统都写到奏折里面,甲午战争前期失利以后,攻击北洋舰队的奏折就如同雪片一般递到了皇帝面前,实际上无论北洋舰队有作为还是无作为,攻击总是很难避免的。
因为受到压制,所以作为李鸿章的嫡系力量的北洋海军,在建设上就要受到诸多挟制,实际上在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北洋海军的实力一直都是在日本之上的,甚至每次路过,都会让日本感到惊叹,然而1884年日本发生甲申之变,开始加强军事建设,反观清政府,在增强军事实力以后,认为西方列强只是希图在贸易商抢占一杯羹,而并非是侵略,因此也逐渐忽视海军建设。
直至1888年以后,海军建设的诸多费用,已经暂缓,随着西方装备陆续的迭代,北洋海军已经在军事设施上逐渐的落后于西方,而且因为放松了对日本等一些国家的警惕,这一时期有大量的间谍来华,不断的刺探北洋海军的消息情报,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一定的准备。
因为军备废弛,导致了北洋舰队人员纪律松散,包括北洋舰队的军事主官丁汝昌,竟然在刘公岛上开设商铺,并收取高昂租金,而很多的北洋舰队官兵,也都以赌博、嫖娼、走私为主要业务,虽然大部分的北洋舰队将领仍然坚持训练,但在大环境下,北洋舰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差,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实也能看出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清朝内部统治者之间的勾心斗角密不可分,虽然在战争开始,清流主张对日作战,李鸿章求和,但从双方当时境况来看,似乎也印证了那句话,主和的不一定是投降派,而主战派也并不一定是爱国,李鸿章很清楚一旦开战所产生的后果,而这些清流也会在作战中极力掣肘,结果后来事实果然如同所料,当时山东巡抚李秉恒因为与李鸿章有过节,居然不发援兵救援,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