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清朝“日月食救护”是怎么回事?为何官员不愿参加?

2020-08-31新闻13

在古代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观念的影响下,太阳往往象征着君王,因此,日食、月食在当时被视为严重的凶兆。为了消除凶兆,朝廷不仅停止相应的朝贺活动,要求臣工就改善朝政进行建言献策,还要举行盛大的“日月食救护”仪式。

早在夏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击鼓以救护日月的记载。到了晋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救护日月的礼制。清军入关后,在继承了前朝基本礼制之外,又进一步严密化,对救护日月的仪式做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北京古观象台,清朝遗存的天文仪器。

明末清初,西方天文学传入,人们对日食、月食的观测水平大为提高,已可以预测。因此,早在1675年,朝廷就明文规定:日食发生之前,由钦天监“推算分秒时刻,奏闻礼部,分行直省,各官均于本衙门救护”。1748年,则进一步规定日、月食发生前五个月就要上报朝廷。

不仅如此,朝廷根据日食、月食的具体情形,决定是否举行救护之礼。日食、月食三分以上者,行救护之礼;三分以下者,则不行救护之礼,但仍需要绘图呈报。

清初钦天监监正汤若望。

按照规定,日食时,京中文武、满汉各官员均须赴礼部衙门救护;月食时,则齐集太常寺衙门。省、府、州县等地方官员就比较简单,于本衙门举行救护礼即可。届时,百官均穿素服行礼,以彰显礼制的庄严与郑重。《清稗类钞》记载说:地方官员在衙署救护日月时,“伐鼓、鸣金,杂以炮仗爆竹,喧嚷不绝,直至过时而止”。

《清史稿》记载:举行救护仪式之前,主管京城事务的顺天府命令差役清扫堂署卫生,“内外设香案,露台上炉檠具,后布百官拜席”。典礼开始之后,銮仪卫将金、鼓陈列在仪门两边。“钦天监官报日初亏,礼官喊‘齐班’,百官全身素服,分五列而站,每班以礼部长官一人领班”。

乾隆帝画像。

在礼官进、跪、叩、兴的喊声中,乐声大作,官员们三跪九叩。领班官员到案前上香。然后,回到原位,众官随领班官皆跪。礼官喊“伐鼓”,署史奉鼓进门,跪于左旁,班首官员击鼓三声,此时,“金鼓齐鸣,更番上香,只跪候复圆。鼓止,百官易吉服,行礼如初。毕,俱退。”至此,整个救护仪式才算结束。

事关国事吉凶与礼制,皇帝对救护仪式高度重视。乾隆帝1772年就曾规定:“所有每司满汉官员届期均严饬齐集,不得仅以四五人或二三人充数”。不惟如此,皇帝本人届时也“于宫中素服,拈香行救护礼”。

月食。

与皇帝高度重视相反的是,官员们对此颇以为苦,大有懈怠之状。据史料记载,至少在1737年时,就已存在官员托故不参加、行礼时蹲在地上或坐在地上的现象。

对于这种现象,朝廷一方面饬令官员“务必整齐严肃,敬谨从事”,要求监礼官稽查托故不到、懈怠失仪的官员,予以议处。另一方面,给以年老体衰官员免跪退立一旁的特权,其余官员进行轮替。

由此可见,这一礼仪,对于官员来说,真心很辛苦。然而,即使如此,这一礼制还是延续到了清朝灭亡。

参考资料:《皇朝通典·卷五十九》,赵尔巽等《清史稿》,徐珂《清稗类钞礼制类》,谢小华《清代的日、月食救护》

(“小历史”作者顾芳)

#清朝#官员#月食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