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金乡县为何富有“蒜都”的美名,答案就在贯穿该县东南部的S346公路上。在这条被当地人称为“蒜都大道”的省道上,一座面积860余亩的村落上云集着110余家企业,全村80%家庭拥有冷藏加工企业、年冷藏大蒜能力近30万吨、年销售额逾20亿元,这就是崔口村。如今,走过产业振兴之路的崔口村,以“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将集体土地作价入股,人人持股,老有所养,学有所依。
集体土地作价入股 每年村民人均分红2000余元
在崔口村“CBD”位置,有一所免费的互助养老院。中午时分记者走进养老院时,老人们正在吃午饭,芹菜肉丝、西红柿炒鸡蛋等,健康又美味,关键还不收费。农民出身的“养老院院长”赵方斌年轻时为村里的大蒜产业出过汗马功劳,年过六旬功成身退,最割舍不下的就是村里的叔伯婶婶们。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成年的赵方斌和父亲分家时,分来的全部家当只有两块钱,住的是土墙屋,盐碱地里收成不好,村民只能被迫夜行50公里到湖边贩鱼为生。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韩允其,带领村民种植甘蔗、莲藕、大蒜等经济作物。几年下来,发现大蒜收益较高,便萌生了一个想法:扩大大蒜种植规模,搞活村集体经济。其实,崔口村种大蒜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只不过难成规模。直到上世纪80年代,韩允其决定“第一个吃螃蟹”,带领全村党员走在前。1982年,赵方斌带头种大蒜,第一年就大获成功,每亩大蒜的收益比3亩小麦的收益还要高。
随着周边村民纷纷效仿,产量有了,规模大了,销路却成了问题。当时,村民将大蒜拿到村头路边去卖,逐渐形成了金乡县第一个大蒜“马路市场”,也就是开头的“蒜都大道”。供大于求难免价低,老书记韩允其有了这样的思路:年轻人出去跑市场,老人守好家搞好种植。于是,赵方斌先后去往东北1次、浙江两次、上海两次、湖南3次,用诚信和过硬的产品为“蒜都大道”带来了车水马龙。
眼看生活有了出路,在村“两委”的提议下,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将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全村860余亩土地基本都用于建设大蒜产业相关企业,每年村民人均分红2000余元。除了每年以土地入股分红、打工以外,村民们还能够以配资的形式将分红再次入股企业。自2001年开始,崔口村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进行旧村改造,村民们在自家原宅基地上建起了两层半占地半亩的别墅楼房,每套使用面积240平方米,村集体补贴3万元,去年还实现了市政集中供暖。
灰瓦红墙,村民不仅住上了别墅,还实现了适龄儿童免费入学,60岁以上老人免费入住互助养老院。去年,67岁的赵方斌成了村里的“养老院院长”,负责80多个老人的饮食起居。一向勤俭持家的赵方斌当上院长后,他每周都有一天去远在十多里地外的集市上采购蔬菜,不仅新鲜且比配送要便宜一大半。看到大家吃得好,过得开心,赵方斌自诩退休生活很值得。
大蒜产业链不断壮大 外地客商到村“入户”
崔口村鲁峰集团包装车间里,工人们正娴熟地将一颗颗发酵好的大蒜包装入箱,准备发往全国各地。记者接过村支部书记韩勇递过来的黑蒜品尝,果然没有大蒜的味道,酸甜软糯,滋味绝佳。据韩勇介绍,黑蒜是以新鲜生蒜为原料,在发酵箱里发酵90至120天制成的食品,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而在另一家大蒜加工企业,直径五六厘米的大蒜从机器出来后,发生了各种变化。有的变成1毫米厚的蒜片,有的被粉碎成规格80至120目的蒜粒,或120目以上的蒜粉。而另一侧用进口食用油烹制油炸蒜粒和油炸蒜片,炸一遍换一次油,时间误差不超过1秒。“这些产品主要出口到日韩用,每吨价格达4万多美元,附加值提高了10倍。”韩勇说。
不断壮大和完善的产业链背后,是强劲的科技支撑。崔口村现有国家实验室资质农产品检测中心、山东省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农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各一处,高端科研人才50余名,申报国家专利30余项。在位于村头的山东省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蒜、蒜粉、蒜粒、大蒜胶囊等大蒜深加工产业应接不暇,大蒜深加工产品多达40多种,经营辐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
为了主动迎合市场变化,“中国大蒜第一村”不仅有大蒜还有食用菌。崔口村联合鱼山街道1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成立合作社,以土地、现金等形式入股慧农菌业,由慧农菌业提供大棚技术、菌种等,采用统一标准种植并签定销售合同,增加崔口村集体收入100多万元,其余入社的15个村集体收入增加近50万元,探索出一条“强村帮弱村、大村带小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如今,占全县大蒜存储量约10%的崔口村,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到村里“入户”。1995年吉林商人盛玉国到崔口考察大蒜生意,被崔口村村民的朴实深深打动,在了解大蒜行情后,和村民赵方银合伙在村里建起了企业。随着崔口村在大蒜市场里的地位逐渐确立,三分之一以上的外地客商都在崔口或崔口周边置业安家。
志愿活动积分换礼品 文娱生活有了新变化
在一栋连房带院“占地半亩”的别墅楼房里,崔口村“好媳妇”徐汾正在打扫卫生。与丈夫在外打拼不同的是,十米见方的美丽庭院,是她的天地。走进她的家中,窗明几净,大大的落地窗外,孩子正光着脚在屋里追逐嬉戏,整个房间里都是欢声笑语。“平时家里都得天天打扫,这段时间村里正在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我们正卯足劲收拾家里呢。”徐汾笑着说。
徐汾是崔口村刚刚评选出来的“好媳妇”,有一个女儿和一对双胞胎儿子,平时在超市上班。徐汾孝敬公婆,为了夫家传承的大蒜生意,她将孩子学习、生活处理得井井有条,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凡是参与村里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文体活动、创建评比活动,都能根据表现兑换成积分,最后可以用积分兑换礼品。”徐汾说。
今年暑假,徐汾没让孩子去城里上补习班,只是在村里的书画室、阅览室、妇女儿童之家、乡贤馆、道德讲堂里,和一同长大的孩子们玩在一起,孩子们开心,家长们省心。记者走进村里的乡贤馆,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陈广禄正在给孩子讲诚信故事。陈广禄是一位退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40年,退休后仍继续发光发热,主动调解邻里纠纷,积极参与《村规民约》的修改,被推选为“崔口乡贤”。
陈广禄还是一位歌唱爱好者,组织村民成立了歌唱队。晚饭后,村里的各种灯光亮了起来,五光十色,让人沉醉。陈广禄又带着歌唱队在祠堂后的小广场开起了“演唱会”。那边不远处,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广场上村里的广场舞队也跳了起来。这幅因蒜而生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崔口人第三代“大蒜人”心目中,勾勒出更加幸福美好的蓝图。
记者 万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