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唯一的作用是让生活变得比电影更有趣
关于职场的故事,日本影视作品总有新鲜的题材出现。
无论是去年映射职场“加班文化”的《我,到点下班》,还是今年涉及社会时事话题的《不知道就好的事》,都从全新角度解构了当下日本的社会形态。
而有部日影,则从侧面综合写出了日本职场和社会的双重顽疾所在——《七个会议》。
这部电影由福泽克雄+池井户润这对《半泽直树》的黄金搭档再度联手奉献,熟悉他们风格的观众可能立马就知道,《七个会议》绝不可能是一部片名看起来的闷片,而是肯定爽到爆。
而且,完全不会按套路出牌。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一家著名的机械设备生产商东京建电,被称为“魔鬼”的部长在月度会议上训斥下属的课长简直是家常便饭。
尤其是业绩没完成的二课长原岛,除了战战兢兢点头哈腰,一点脾气也不敢有。
这不就是每一个当代社畜的缩影吗?
越是竞争激烈的行业,越是底层的业务员,拿不出让上司满意的成绩,几乎就是一无是处。
但《七个会议》并不是要讲职场励志,也不是要讲邪不胜正,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身处这种“狼性文化”里却画风完全不一样的职员八角民夫。
他在“魔鬼”开会的时候公然睡大觉,全部门加班的时候大大方方地请带薪假,对自己的顶头上司一课长甩脸色,整天吊儿郎当,不干正事。
这样的人,别说在这种一切以业务为上的公司,就算在普通公司,也早就被炒鱿鱼了。
但是奇葩就奇葩在这里,民夫不仅没有被炒鱿鱼,反而“神秘莫测”。
业绩王牌一课长教训了他几句,结果因为“职场暴力”被调离;财务部职员对于他的报销费用有疑问,结果直接开除;连客服部有人发现了什么秘密,都立刻被“清理”出了公司。
影片的前半段,都是围绕这个巨大的悬念展开。
刚进公司时候的八角民夫,明明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优秀员工,却在二十年前一夜之间变成了如今玩世不恭的样子,而他到底有什么秘密,能让整个公司来为他打掩护?
在一课长离职之后调任的原岛对此非常好奇,开始调查事情的真相。
这一查,查出了大问题。
原来在两年前,东京建电生产的一批螺丝出了质量问题,强度达不到相应标准,而这批螺丝钉,已经使用到了各种地方。
小到折叠椅,大到飞机火车的零件,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最早发现这件事的就是民夫,他也意识到确定这批螺丝供应商的人,正是那个业务能力爆表的一课长。
民夫向部长报告之后,满心以为可以立刻召回产品,化险为夷,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地发展。
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事关人命,但是公司先让民夫用了两三个月去调查已经生产的螺丝流向何处,瞒着总公司决定秘密召回,到最后决定全都甩锅给负责联络了问题供货商的一课长。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这才只是黑洞的入口。
为什么会选择质量有问题的产品,因为它的成本更低;
质量通不过检测怎么办,人为地修改数据;
一个小小的课长怎么可能做到这一步,因为背后有部长、社长甚至更高层的授意。
看到这里,观众们会恍然大悟,出问题的不是某个人、某个环境、某个决定,而是整个企业文化和风气。
在这整个链条当中,有谁有错吗?
好像没有,每个人都只是尽职尽责地执行上级的指令——小到周末无偿加班,每月销售目标,大到不择手段拿下客户,不惜代价压低成本。
哪怕出了问题之后,还要不紧不慢先调查前因后果,甚至还能说出冠冕堂皇的理由:
“如果公司完蛋,有多少人会失去工作,流落街头?”
这其实正是日本企业文化中最核心也最致命的部分,每一个人都完成着自己的份内之事,严谨敬业、有条不紊,从股长、课长、部长,到社长,以及最高的被称为“主公”的董事长,层层递进,秩序井然。
这种严格的企业文化曾经带来了日本经济在二战之后的腾飞和繁荣,迅速从战败国一举翻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但在这种每个人都是“尽职尽责的零件”的文化背后,意味着整个系统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零件坏了可以换个新的。
在错误的运行机制下,新的零件最终也会出现问题。
影片中民夫一语点破的这场灾难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二十年前担任东京建电社长,如今是总公司常务董事的梨田所播种下的“恶果”。
整个公司,几十年来,都在这种错误的文化风气中运行,出问题当然是在所难免。
更可怕的是,出现问题之后,背锅的反而是那个责任最小的人。
东京建电的社长在面对民夫的质问时的一番反驳非常典型:人事部有错、制造部有错、直属领导有错,甚至民夫“没有早点发现问题”也有错。
谁都有错,其实是谁都置身事外,日本文化中经典的“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心态,其实到了最后“我该做的都做了,所以没有任何责任”。
《七个会议》最后通过八角民夫对着镜头的一番陈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公司高于一切,集体大于个人”的文化以及深深刻进了日本文化的基因中,甚至可以为此颠倒是非。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错的就是错的,人命高于一切”,整个社会才有可能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