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嫂的“军营情结”
■张怀奇 房苏杭
那段日子,基地承担了很多大项任务。到了周末,她从早到晚连轴转,干起活儿来一刻不停,有时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尽管身体几次亮起红灯,她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好在手里的活儿并没有因为时间紧张而变得粗糙。她理的头发符合军人标准又贴合个人头型。听小伙子们喊一声“谢了,袁嫂!”她仿佛能立马直起腰,再工作几个小时。
后来,她还是累倒了。在医院休息了几天后,因为惦记着自己不在,没人给小伙子们剪头发,她又回去了。
她的丈夫以前是军人。年轻时,她辞了工作,从湖南老家嫁到这座位于北方的军营。
那一次北上,在兰州转车时,她的钱包不慎丢失,2000多块钱一分不剩。幸好碰到一个好心人,给了她14块钱买车票,她才磕磕绊绊地又坐上火车。
列车缓慢前行,窗外的景色也渐渐单调。回想临走前,家人朋友都不理解,母亲说:“离家远,还要吃苦,万一后悔就来不及了。”她却态度坚决。嫁给诚实、可靠、正直的军人,有什么可后悔。
她至今记得读初中时,学校里来了一个英雄报告团,讲到边境作战的故事,前线官兵埋地雷、设障碍、搞潜伏,有的被弹片击中脸部,有的舍身滚雷……用生命把军旗插在主峰。这些令人感佩的故事,让她对军营充满了向往。
直到她遇到丈夫郭小平,心底对英雄和军营的向往瞬间便被点燃了。那时,她是镇政府文化站的广播员。在镇政府楼底下,她邂逅了来自部队接兵的郭小平。简单的聊天后,她了解到郭小平比自己大6岁,参过战,立过二等功。
郭小平结束工作后,很快就回到了部队。临行前,她把自己的照片给了郭小平。
鸿雁往来,思念也变得漫长难熬。为了更好地了解郭小平,她拎上给他织的毛衣,没打一声招呼便坐上了去往他驻地的列车。
那次她到军营时,郭小平正在数十里外的训练场训练。她一个人在连队门外等着。听到哨兵在电话里报告郭小平时,说了一声“嫂子来了”,她心里的花都开了。
见过郭小平后,她的心定了下来。她回到老家,静静等待下一次去部队嫁给他。
她清清楚楚地记得,他们领结婚证的前一天,政委听说他们要结婚,笑着说:“缘分来了,谁也挡不住,赶快收拾房子。”在战士们的簇拥下,她的婚礼简朴热闹。两张行军床拼在一起,一把梳子、一面镜子、一张毯子,是她和丈夫全部家当。从此,军营就成了她的家。
她学了理发,在基地的理发室里开始了新的工作。考取中级美发师,结合脸型、头型,有针对性地剪出不同的发型。她有两本日记,她在上面画了上百种“头谱”,并给它们取名“理发日记”。
时间从指尖流走。她来到军营已经20多年。期间,丈夫退出现役。但只要听到一声“袁嫂”,她知道,自己的“军营情结”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