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代鸿儒周洪谟是咋练成的?家世与蒙学对他有影响

2020-08-31新闻5

周文安公像

文|张红雲

礼部尚书丘濬赞周文安公居显位有文名深经术,百余年始得一人

从宜宾长宁到京城当了46年朝廷重臣的周洪谟是个奇人。

关于他,政界、学界、民间给他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比如为国名儒、百年难得、半人半仙等等。

称周洪谟“百年难得”的是丘濬,

周洪谟去世时,皇帝赐丘濬大学士给他撰墓志铭。

丘大学士在墓志铭中写到:蜀中自古多文学经术之士,入国朝以来,以政事显者固多有之,而以文学名世者,殆不多见。今余百年,始得一人焉,既居显位,有文名,而又深于经术,曰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谥文安周公。

盖棺定论一锤定音,非常精炼也非常深刻。

丘濬是谁?是皇帝赐进士第、资政大夫、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国史副总裁、前翰林院学士、国子祭酒经筵官,

吴伯与《国朝内阁名臣事略》称他为“明代通儒”,说他“举凡六经诸史、古今诗文、以至医卜老释之说,无不深究”。

就是这么一位学识渊博、位高权重的人,

却推崇周洪谟以文学名世、既居显位,有文名,而又深于经术“百年始得一人”,

可见在他心目中,周文安公何其了得。

关于周洪谟,《明史.周洪谟传》把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何脾气性格?哪年哪月做了啥事?有何影响?有何功德?一笔一笔载入史册,流传至今。

不过,今天咱们不谈丘濬大学士如何了得;也不谈周文安公如何了得,今天咱们谈一谈周文安公身上的另外一面。

比如他的出生环境、他的家世与蒙学……

因为,一个天赋异禀最终名垂青史的人是如何练成的?总是与他的家族遗传、家世、教育环境等等有关联。

通往箐竹屋基的石板路

出生教育世家,祖上世儒,爷爷为他取名洪谟

这事,得从600多年前说起。

那是明朝的事。

那个时候,宜宾是叙州府府治所在地。

叙州府是四川八府之一。

四川八府是哪八府呢?

古籍记载,四川八府为:成都府(治成都县)、重庆府(治巴县)、夔州府(治奉节县)、保宁府(治阆中县)、顺庆府(治南充县)、叙州府(治宜宾县)、马湖府(治屏山县)、龙安府(治平武县)。

需要注意的是,叙州府治宜宾县,与后来宜宾市辖的宜宾县是两回事。

那时候叙州府的管辖范围,明初洪武六年(1373)辖1州7县,后辖高州、宜宾、南溪、庆符、富顺、长宁、兴文、隆昌、筠连、珙县1州9县。

那时候的叙州府境,东北接重庆府荣昌县;东邻泸州的泸县、江安及永宁宣抚司地;南为云南镇雄府;西南是云南乌蒙府;西为马湖府、嘉定州界;北面为成都府内江地。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四月十二日,长宁县上长乡周家湾箐竹屋基有个男婴出世了。

这是一座占地20多亩,斑竹、苦竹、楠竹环绕的大宅院,几个院落、青石地面,40多间房屋排列有序,

院子周围有流泉、古井、菜园、稻田,还有专门酿酒的糟房,

花园里的花和果树的种类多种多样,酿蜜的蜜蜂嘤嘤嗡嗡,门前还有一个又大又深碧波荡漾的池塘,山环水绕,世外桃源般安宁祥和。

箐竹屋基出生的这个男婴,从娘胎出来一声不吭,接生婆有些着急地在他屁股上拍了两巴掌,才一鸣惊人哭出声来。

这是周永隆的第四个孩子。中年得子,周老爷又喜又忧。

喜的是母子平安,忧的是这孩子看着又瘦又小不知能否平安长大。

又当了爷爷的周本源却很欢喜,捻着胡子笑哈哈地左看右看,按字辈给孩子取名洪谟,

谟,意为计谋、策略,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臣为君主就国家大事进行谋划,称之为谟。

不管咋个说,都是一个大出息的字。

周老爷子为何要给孙子取这么个大气磅礴的名字呢?

因为他先祖周惠是读书人。

周惠不但是一个读书人,还是宋代长宁州知州。

知州是啥?

知州是地方军政、行政、财政、司法等方面的最高首领。

宋人张纲曾将知州的职责分列为七项,1宣诏令2厚风俗3劝农桑4平狱讼5兴学校6理财赋7实户口。

在宋朝,作为一州之长、地方大吏的知州的选任、派遣、考核等有严格的标准与制度。

太宗朝以后,一般文臣须曾任知县、通判等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或者担任过诸州都监等,没犯过罪,有官员推荐,才能任知州。

为了表示对知州的重视,宋代自国初就确立了由皇帝在朝堂为新任知州遣行的制度,辞见时,臣须向皇上奏陈自己的施政设想,皇上会对臣提出希望和建议。

周惠当了几十年官,任上为地方上做了不少好事。

到周惠的孙子辈的时候,他孙子有的当长宁军教授,有的当路教授,

教授是啥?

教授是古时地方官学中管课试的学官。

到周洪谟爷爷周本源这代,也是明朝的事了。

周本源当然也是读书人,史料记载他“十余岁即通《五经》大义,诸子百家之书,无不窥览,洪武十九年以经明行修荐本学训导,后调西安府学正,召入内阁参与修《永乐大典》”

学正是啥?《清史稿》记述,学正的设立有两种,在京设立的是国子监学正(正八品),其职责是“经理南学事宜”,主要是管理南官房事务,包括每月十六日为贡生们讲书,每月十八日主持考课等,在地方设立的是州学正(从八品),其职责是“掌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以听于学政”

用现代的话简略说,就是主管教育的官员。

他的父亲也就是周洪谟的曾祖周世祥,是长宁县学训导。

县学训导又是啥呢?

《国宝档案》里说: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周永隆是周本源的第二个儿子,是湖广长阳县学训导。

周氏家族与教育界的渊源实在太深厚了。

而周洪谟,就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教育世家。

传统社会中,教师的地位非常崇高。

天、地、君、亲、师,这是过去供在堂屋神台上,逢时过节要磕头膜拜的。

老师与天地、皇帝、老祖宗排列在一起,可见其神圣与高贵。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代,一个家族不但耕读传家,而且“学而优则仕”,是很光宗耀祖、流芳后世的大事。

周兴福在箐竹屋基介绍情况

宋朝时,为避战乱,周公大一从成都资阳迁徙长宁

周洪谟的祖上是长宁移民,《明史.列传》184卷里记载,周洪谟祖籍四川成都资阳。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周公大一从成都资阳迁徙到长宁。

他为何要从资阳迁到长宁呢?

躲避战乱。

那时候,金人灭宋,继续挥戈南下,宋高宗逃往江南,

满朝上下,有能力携家带口逃难的,纷纷惶惶然各自寻找避难安身之地。

叙州府离成都府不远,而且那时的叙州,承袭了戎州“上州”,、“军事州”的地位,比较开放、包容,各民族以马匹、木材换购茶叶、布匹、盐、酒,宜宾城是蜀地著名的八大茶马互市市场之一。

而长宁,宋元时为军治211年,有其他地方没有的资源与优势。

所以,灾难来临临危不乱的周公大一携家带口迁徙到了长宁,一家老小安顿后,他在祖坟山上亲手种植了一片杉树,是迁徙的纪念也是希望的寄托。

几十年后,杉树成林成荫,有的粗大得需要几个人才能围抱,于是,土人称此地杉树园,再后来,土人又称此地周家湾、周川场,

反正,这个地方就是当地地标。

周公大一从资阳迁到长宁后,休养生息,耕读传家,很快,开枝散叶。到周洪谟这代,已是人丁兴旺、名门望族了。

或许,对周洪谟来说,祖籍只是先祖来自哪里的寻根记忆,而长宁,早就是生他养他的家乡。

长满青苔的石狮子

周洪谟8岁启蒙,传统文化的本质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生孩子不难,难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成龙成凤的期翼,是很多家族很多人的梦想与追求,周家也不例外。

都说孩子要赢在人生的起跑线,读书发蒙大概就是人这一生的起跑线。

古人8岁正式读书启蒙,周洪谟也不例外。

8岁之前,他基本上跟随在母亲身边,母亲是他童年的启蒙老师之一。

古时候,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作为世儒之家的周永隆周老爷的妻子,当然得般配。

韩夫人是书香门第的闺秀。

周老爷在外地做官,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母亲的责任。

周洪谟几岁发蒙的呢?这个不好说,或许很早,早到胎教的时候。

世儒之家教养孩子,自然有与众不同的途径,有可能密不示人方式方法。

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在科举中获得功名的士大夫之家来说,望子成龙的志向是清晰而坚定的。

有史可查的是,周洪谟8岁的时候,被送到离家不远的古家河(今古河镇)报恩寺读书,师从牟秉常先生。

古时候,私塾先生必须是饱学之士,尤其少儿启蒙老师,当家长的会精挑细选那既有好名声,又要有宽严相济的施教方法,还要耐得烦的先生,像周家这样的家庭才可能把孩子交到他手里。

周洪谟的蒙学学了些啥呢?这个我没看到确凿的记载。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那个年代那个年龄,学堂的孩子该读的书,他一定读过;学堂的孩子不该读的书,他也读过,

在读书、习字方面,也要求颇多,比如认字、读文,不仅要求认得字,读得口齿清楚,还须背诵,这样的训练,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魔鬼似的磨练。

没有扎实的蒙学童子功与博闻强记积累,周洪谟不可能乡试第一。

中国古代的蒙学课本从字书发轫,早在周代就有了供学童识字、习字的字书,《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最早的蒙学课本,

而三、百、千、千,则是相辅相成的整套启蒙识字教材,一直流传到清末。

三、百、千、千是啥呢?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这四本书现代很多人可能也读过,但懂不懂其中经典内容?就很难说了。

有研究者称,上至周秦两汉,下至民国初年,我国所著的蒙学教材差不多两千种,其中,传世经典首推《三字经》。

《三字经》相传是宋王应麟所编,又有记载说是宋末区适子所撰,经明代陆续补充,到清初的本子是1140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全书从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叙述了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史朝代史事,然后以历史上勤学奋发、显亲扬名的事例作结,把识字、历史知识、伦理训诫融为一炉,开了三言韵语蒙书先河。

可与《三字经》比肩的是《千字文》。

《千字文》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1000个字,以四言韵语,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依次叙述了有关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知识,以识字教育为主,兼顾道德人伦与常识教育,自隋朝开始流行,直至清末,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 ,对书中收录的504个姓氏进行了排列,句句押韵,对中国姓氏文化的起源、传承的认识与了解起了巨大作用。

《千家诗》是蒙学中主要的诗歌教材。

古代蒙学教育十分重视用吟歌古诗“以养其性情”,唐宋之后,诗歌成了蒙学教学中固定的教学内容。

如果你认为我国千百年形成的庞大教育体系下,书籍教授的只是知识、常识,那就错了朱熹在《小学》中说: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人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桔、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知道理,久之成熟,德性若自然矣

传统文化的本质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三字经

蒙学十分注重对蒙童的教养教育,那些古圣先贤是明灯也是榜样

古时候少儿从蒙学开始,就十分注重对蒙童的教养教育,以便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细化到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比如《三字经》,除了教少儿识字、礼仪伦常、道德规范外,还劝勉少儿须少小努力,还讲了为人父母、为人师长者,要对孩童善于施教等等。

古人在编撰蒙学课本的时候,不仅注重通俗易懂,短小押韵,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而且将历史人物的事迹融入文中,大量用典,

比如《千字文》,共1000个字,典故就用了62个。

生动感人的人物事迹不仅增强文本的丰富性趣味性,而且能让少儿在读书识字的过程中受到古圣先贤嘉言懿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培养仁、义、礼、智、信等德行。

而《千家诗》,选诗200余首,大部分语言流畅,易读易记,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鹮鹊楼》、杜牧的《清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就在其中,囊括了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咏物题画等题材,而像这样的名篇名作,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宝贵的精神食粮,仍然焕发着绚丽的人文光芒。

而这样的文化瑰宝,同样是成就周洪谟这样的鸿儒大家的文化底蕴。

我之所以写这一章,是因为我在想,周文安公之所以成就为周文安公,他的家族、他的父母、他的启蒙教育究竟对他产生了多大影响?

他出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宜宾,祖辈、父辈做官的地方也是多民族聚居地,这样的环境与经历,是否是他后来力主安抚流民,士流分治川南僰人的悲悯之心的初心?

当他少儿时,心灵还像一张白纸时,三、百、千、千那样的启蒙课本中的历史人物榜样,是否是激励他奋发向上,勤勉尽责的原始动力?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科技启蒙,又是否是他后来有如神助般造出了失传多年的天文“浑天仪”的灵感来源?

他读书做官,修身治国,做的是忠臣,没有做奸臣,他能够为国家、为时代、为民族、为百姓、为家乡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否与他的家世、家庭、教育成长环境有关?

是,也不完全是。

是与不是,并不绝对,也说不清楚。

而且,说得清说不清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周文安公从出生到仙逝,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闪亮的记载,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待解的谜团,

那些古籍文献里复杂隐晦、一字多意的记载,那些各地民间流传至今的众多与他有关的神话与传说,就像时间留下的钥匙,也像历史留下的导火索,一直在等待机缘巧合时,有人能够去发现、去开启还没发现、开启的宝库,去点燃更多照亮星空的灿烂。

我虽长篇大论啰嗦至此,不过恒河之沙。

抛砖引玉,期待您更多的发掘与发现。

参考文献

《宜宾市志》

《长宁县志》

《清史稿》

《明史.列传》

周兴福《周洪谟年谱》

《干杉树周氏宗谱》

《南宋初年的中原移民》

《古代发蒙教育及其启示》

#明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