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是什么造成了明清两代皇帝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2020-08-31新闻14

清朝在入关之后延续了许多明朝的政策,两朝在很多制度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极为相近的制度下,明朝与清朝的统治者呈现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形象。

优柔寡断的明代宗、幼稚顽劣的明武宗、无心朝政的明熹宗与清朝宽容稳重的康熙、敏锐严肃的雍正、谨小慎微的嘉庆形成了鲜明对比。

是什么造成了明清两代皇帝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异?而清朝统治者即使比明朝统治者更加严于律己,却也仅仅使清朝维持了与明朝同样长的存在时间。

一、两朝的继承制度不同

1、明朝执着于立长子为储君

清朝虽然承袭了明朝的大多数制度,但本质上又有一些不同,从而导致清朝统治者相比于明朝要更为自律。清朝历代统治者都严格约束自己,而明朝统治者能够随心所欲,对政务毫不上心,反而能够自由自在的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明武宗喜爱玩耍,明宪宗整日吃斋念念佛、不理朝政,明世宗潜心修道,几十年不理朝政。

明熹宗沉迷于木工,《明史》中记载,熹宗"好手造漆器、砚床、梳匣之属。""自操斧锯凿削, 巧匠不能及。"甚至明朝的统治者们还乐此不疲给自己封其他的头衔,却没有作为统治者该有的严肃认真的样子。

与明朝相反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待政务亲力亲为。这样的反差最根本原因在于清朝虽承明制,但始终存在不一样的地方。

明朝时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皇位,从朱元璋开始就始终无法改变这种观念,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直接跳过其他的儿子立长孙为储君,这就奠定了明朝之后的两百多年对于嫡长子继承是多么的执着。然而长子并不代表着就有治理国家的雄才大略。

明朝数任统治者就是倚靠着作为长子的身份顺理成章的坐上皇位,但他们并没有管理国家的能力,反而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荒废朝政。

所以明朝的继承制度可以说是将无能的继承者被动的推上皇位,而那些真正有雄心壮志的其他孩子如果没有像朱棣一样的勇气就会错失一展宏图的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皇帝大都不理朝政,只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适合成为国家的管理者。

2、清朝挑选贤能者担任储君

清朝在这一点上就更为变通,《清史稿》中记载,努尔哈赤曾说:"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清朝的继承人选没有执拗于长子,而是选贤能者担任。

清朝的皇子们从小就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论年龄大小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任统治者。所以清朝的统治者们从小就严于律己、勤奋学习,才能在众多皇子里脱颖而出。

康熙在幼年的时候,五更就要开始读书,"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即使读书累到吐血也不罢休,可见清朝统治者的毅力。所以康熙也要求他的孩子们"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通"。

这些皇子们不仅要饱读诗书,还要文武双全。所有皇子每年要跟随皇帝和八旗禁卫军一起木兰围场,进行狩猎和骑射的训练。这样常年养成的习惯,使清朝的统治者在登基之后也时时刻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对待政务,来之不易的皇位是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因此倍加珍惜。

不同的继承人选择制度就造成了明清两朝统治者截然不同的性格。虽然明朝统治者对政务懈怠,但也使明朝与清朝同样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之久。明朝与清朝的不同绝不仅仅是继承人选择方式的不同。

二、朝堂风气差异明显

1、明朝言论自由

明朝和清朝统治者形象的不同也来源于风气不同。在明朝是言论自由的,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保留了谏臣的职务,其成员主要是从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里任命。

朱元璋给予他们的权力不小,不论是大事小事,只要有意见就可以向统治者上报。主要作用是能够规劝统治者在正确的道路上管理国家。

不论提出的意见是对是错统治者都要和颜悦色的接受。所以明朝统治者在这些谏臣的直言不讳之下的批评变成了没有脾气的领导者。例如王守仁指责刘瑾,海瑞上奏《治安疏》骂嘉靖,丝毫不畏惧统治者会怪罪于自己。

这些谏臣都是才华横溢的读书人,由他们指出朝堂内外的问题,使统治者能够更加审视自己的不足。因此在明朝皇帝经常被骂,却又无可奈何。

所以明朝在言论宽松的环境下,大臣也不过于畏惧统治者,反而时常指出统治者身上的问题,对于统治者的描述记载就更加生动,所以明朝统治者当然就显得更加平易近人,每一任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2、清朝百官不敢言

清朝与明朝截然相反,清朝的朝堂呈现出的俨然是严肃的气氛。清朝统治者认为明朝谏臣有逾越,从而对谏臣进行了很大程度上打压。谏臣的言论自由在清朝根本不复存在,没有人敢像明朝那样直接指出统治者的问题。

清朝对于言论的控制极为严重,尤其是文字狱的限制使清朝官员不敢言。

雍正年间,有一官员出了一道作文题为"维民所止",本意是出自《诗经·商颂·玄鸟》中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本是爱民之意。但雍正却偏偏认为维止二字正是将雍正二字去了头,于是盛怒之下将此官员一家全部查办。

这种恶劣的环境在清朝延续许久,其目的就是维护皇权专制。哪还有官员敢说统治者半点不好,所以清朝的统治者形象都是积极勤政与言论限制也有很大关系。明朝和清朝的制度相比较就显得更人性化,统治者愿意接受大臣的建议,也使社会风气更自由。

清朝对言论的限制虽保证了统治者独揽大权,却使人人都惶恐不安。两朝制度各有利弊,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显现其作用。

三、集权制度加深

1、明朝统治者将权力赋予他人

明朝的统治者能够做到不理朝政几十年,都是因为即使自己不处理政务也有人帮着处理。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就建立了内阁。内阁起初的作用只是帮助朱元璋整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并无实权。

但久而久之后来继承的统治者们实在是无力处理朝政,内阁就开始辅助统治者处理政务,权力也由此越来越大。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足以左右统治者的决定。

后来的统治者越来越担心内阁势力干扰皇权,便开始提拔身边的宦官来压制内阁。朱元璋时曾严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然而他的后代们把他的警诫忘的一干二净。东厂、西厂的设立,还有宦官能够替统治者批奏折的特权,都使宦官集团的权力越来越庞大。

正是因为有内阁和宦官的相互制衡,统治者可以让内阁出谋划策,让宦官批阅公文,自己则有更多空闲时间做其他喜欢的事。这也就养成了明朝几代统治者懒散懈怠,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的行事作风。

但这种不良风气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祸端。统治者不理政务,特立独行,才使明朝末年由宦官执掌大权。

2、清朝统治者以己之力承担政务

清朝和明朝不同,自努尔哈赤开始亲自领兵打仗起,清朝的历代统治者绝不会轻易的将权力赋予他人。清朝的君权高度集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朝历代统治者在政务上都是亲力亲为,尤其是康乾盛世更能看出清朝统治者的勤奋。

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将中央集权推向了顶峰,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直接交由统治者做出决断。并且清朝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对于宦官的势力极力打压,宦官在统治者身边也没有太多存在感。

清朝统治者一人掌握着生杀大权,且责任意识极强,每日天不亮就要上朝面见群臣,又要每日批阅奏章至深夜。

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所有的政务都要统治者一个人处理,所以清朝统治者只能每天辗转于朝堂与书房之间不停的解决问题。自然没有时间像明朝统治者一样去发展其他的个人爱好。雍正在位时每年只休息一天,也从不出京城,十三年间共批阅了十九万余件奏折。

所以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不得不让清朝统治者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摒弃个人爱好,兢兢业业的为了国家大事奉献终身。结语

清朝虽大致沿用了明朝的制度,但两朝在内核上还是大有不同。明朝自由的空气和继承者无拘无束的生活使明朝每一任统治者都有鲜明特点。清朝皇子自幼严苛的生存环境和皇权高度集中的政策令历代统治者不得不舍弃自己的乐趣,做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两种形式各有利弊,但一个朝代的兴衰绝不是统治者的性格就能决定的。即使明朝统治者恣意懒散,清朝统治者勤奋刻苦,可明朝和清朝还是存在了同样的时间,可见一个朝代的综合实力才是决定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明史》

2、《清史稿》

#明朝#雍正#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