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战场上的AI“先知”
■李凤龙 陈圣泽
“谋杀已经消失了,未来是可以预知的,而罪犯在犯罪前就已经受到了惩罚……”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为世人描绘了这样的场景:3位“先知”拥有预测犯罪的能力,可指引当局在恐怖分子实施破坏前便将其抓捕。
在现实中,当然不可能存在“先知”,但是一名由“0”“1”组成的“战士”,却能在反恐战场上发挥与“先知”相似的能力。它,就是人工智能(AI)。
提起“人工智能”,大家并不陌生。早在2016年,谷歌的人工智能AlphaGo便因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而名噪一时。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以及深度算法、神经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人工智能已经来到普通人身边。如阿里巴巴的“刷脸支付”、苹果的“Siri”助手、京东的购买预测等。有时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疑惑:手机好似自己“肚里的蛔虫”,经常能提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其实,这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对用户形象的分析,并对用户下一步行动的推断,其准确率往往可达80%以上。如果我们将这种推断能力运用到反恐战场上,就能做到“谋敌于未动”,从而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传统领域,虽然反恐部门会对恐怖团伙进行行为建模,但建模过程往往会花费较长时间。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要完成大规模的恐怖组织行为建模,只需几分钟,并且其结果与传统建模相比更加精准。这一切,使对恐怖分子的行为预测成为可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一个恐怖组织团伙从境外通过偷运方式获得了武器,而他们刚启动自己的汽车没多久,便被荷枪实弹的武装警察包围,一次蓄意谋划的恐怖袭击还未发生便被阻止。恐怖分子该会猜测:是谁泄露了他们的计划。其实,这源自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深度挖掘技术:当恐怖分子在网络上留下“蛛丝马迹”时,便会被人工智能系统察觉,通过网络追踪系统进一步锁定其相关信息,并上传至云端。之后,人工智能系统又对其居住地附近的监控系统进行追踪,进而利用视觉识别技术,识别出恐怖分子搭乘的车辆,并将恐怖分子的人员数量、武器配备、实时地理位置等重要信息传输给相关部门,阻止恐怖袭击。
社交媒体是恐怖主义传播的一大阵地。由于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的速度指数级增长,如应对迟缓,带来的危害会更严重。因此,能够在早期掌控这类信息,对于抑制恐怖主义进一步传播十分重要。此时,人工智能“爬虫”技术悄然登场,它可以全网“爬取”暴恐信息,发掘出暴恐信息的源头,之后再由技术人员对信息进行处理,从根本上杜绝了恐怖主义传播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
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走向反恐战场的尖端人工智能科技,无疑是对恐怖分子的“降维打击”,将来会让恐怖分子无所遁形、暴恐活动被扼杀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