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脱脱之死的启示:细节是如何决定历史走向的?

2020-07-19新闻9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决定历史走向。

读历史,很多细节耐人寻味。《明史》记载,元至正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54年,元朝朝廷派遣丞相脱脱率领大军,去讨伐起义军张士诚。

尽管张士诚后期的表现不怎么样,但必须承认,在当时的乱世之中,此人也算得上是人中龙凤、一代枭雄。

张士诚是公元1353年才聚众起义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攻占了泰州、高邮等富庶之地,并且自称诚王,定国号为大周,建元天祐。

张士诚过于高调的做法自然引起了元廷高度关注,“枪打出头鸟”的规律自古如此,于是遭遇到最猛烈地镇压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在当时的元廷,脱脱绝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柱石,他忠诚正直廉洁,文武兼备。而脱脱面对的敌人张士诚,无论是谋略才干、人品德望则完全与脱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是一个典型的暴发户。

所以,战争的结局几乎是注定是,当然也很快就出现了结局。脱脱大军很快就打败了张士诚,并且重兵合围了六合,当时的张士诚成了瓮中之鳖,岌岌可危。幸亏当时尚在郭子兴麾下效力的朱元璋率部远程奔袭,才救了张士诚的命,解了他的围。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场战役,从脱脱的角度来说,虽然没有全歼张士诚部,也没有消灭匪首张士诚,但也给“大周”这个割据势力造成了重创,从战局的角度讲,已经是战果丰盛了。如果脱脱继续组织围剿,张士诚部彻底覆灭也不是没有机会和可能。

然而,元廷却在这个时候罢免了脱脱的官爵,将脱脱安置为淮南路招抚使。接着,又不让这个招抚使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命令其西行,并且密令使臣毒死了脱脱。

从当时的大势和历史走向看,元廷的覆亡是必然的,是由其残暴、反动、腐朽的政治属性和统治手段决定的。但脱脱之罢职、被鸩,势必有自毁长城、自掘坟墓,加速覆亡的意味在内。

在当时的元廷,脱脱的人品和风格,与其他官员乃至元廷的“主流”相比,直接就是一个鹤立鸡群的另类。

他干练进取,与笼罩元廷的沉沉暮气对比强烈;他廉洁自律,与元廷的奢侈无度、腐败朽烂格格不入;他自重身份,不愿意与把持朝政的元廷太后势力、宦官集团沆瀣一气。

所以,这个名义上的丞相、百官之首,实际上并未真正介入元廷的政治核心。

所以,在罢免、贬黜、毒杀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问题上,没有具备重大权重的势力为他说话,而他更未获得自我辩解、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机会。

将脱脱踢出局,并且置于死地,在当时的元廷各大势力看来,是一个值得弹冠相庆的斗争胜利;在元廷的最高统治者元顺帝眼里,朝局的稳定、帝位的安稳,远比脱脱的存在和生死更为至关重要。牺牲一个脱脱,小菜一碟、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但恰好就是这个元廷眼里无关大局的小人物的退场,使得从此之后的元廷,再没有一个才干和威望足以与脱脱相提并论的人才可用。

脱脱在历史重要关头的出局,给了当时的各路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出土、野蛮生长的大好机遇。

在各路起义军结束了内耗,集中力量实践“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理想时,元廷真正显出了如白蚁掏空了的木头一般的原形,徐达的北伐战争所到之处如摧枯拉朽。

所谓“天助自助者”,纵观历史,不论是个人命运还是军国大事,上天从来不会怜悯、支持不自强自立自爱者。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在人满为患、机构庞杂、官多成灾的元廷,脱脱不过是一粒尘埃,然而就是这个小人物身上发生一系列小事,却直接影响了历史走向。细节,不得不令人深思。#聊聊战争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